当前位置 »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羊倌”张海科的苦乐生活
2018-05-16

四月的天,绿草如茵,春风送暖。

  走进白土镇蔺沟村,沿着一条崎岖但平坦的山路,盘旋而上,远远就能看见坐落在半腰山上,贫困户张海科的家和他修建的原生态羊舍。

  张海科,59岁。年轻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一直干着赶牲口拉矿石的苦力活,上山装矿石,下山送矿石,常常拉一趟矿石要走上两三百公里的路,常年没日没夜地赶路,让张海科的身体每况愈下。2008年的一天,张海科突患脑血栓,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手抖不能干重活的后遗症,全家人突然断了经济来源,原本拮据的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日子还得过,得想办法挣钱。”张海科说,治病花光了当时所有的积蓄,又出不了远门干重活,就和妻子商量着干点啥。

  那时的蔺沟村,已经有几户小有规模的养羊专业户,张海科便前去打听请教,并四处借钱买羊崽,从此,张海科一边治病,一边开始了当“羊倌”的生活。

  “养羊是一门技术活和细心活,如果养不好,还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给赔进去,怎么办?”张海科和妻子在不断摸索养羊技术的同时,开始思量着如何把羊养好,不仅要提高成活率还要把羊养出品质。

 张海科赶羊上山

  于是,夫妻俩决定靠山吃山,通过完全放养的方式,让羊吃天然饲料,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从无间断,每天都要放羊割草,细心观察羊吃草、粪便颜色等一些细微且重要的事情。

  “下雨天从来就没穿过干衣服,有时候连着下十来天,天天都是穿湿衣裳,外加一身泥。”张海科的妻子杜花香苦笑着说。

  随着羊群队伍的不断扩大,羊多了,却不好管理了。每天放羊的活成了张海科夫妻俩最头疼的事,因为每次把羊往山上赶,羊群总会跑乱,还有路过庄稼地的时候,贪嘴的羊还会偷吃两口。

  “一家养羊,十家骂娘。”张海科笑称,羊的饮食挑剔,喜食嫩叶,饮清洁水,放养时免不了“侵犯”邻里乡亲的山林、稻田,还有菜园,对羊群得多留点“心眼”,他补充道,不过还好,万一不小心“侵犯”了邻里乡亲,他会立即给乡亲们道歉、赔偿,乡亲们觉得没什么,“骂”声也没了。

  “得想个办法好好管理它们,得给它们立规矩。”张海科是个要强的人,心里想着以后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呢,趁现在羊群队伍小,早点培养它们的习惯,这样也能利人利已。

  于是,后来每次放羊,张海科就多了个“心眼儿”,观察羊群里有没有爱逞能喜欢抢到羊群前面领跑的“队长”。果然有那么两三只爱出风头,经过选拔,确认了一只领头羊后,张海科开始花心思使劲巴结领头羊。

  “俗话说吃人嘴短”,张海科巴结领头羊的妙招,就是给它加餐,用盐水煮过的咸草,羊最好这一口。

  张海科笑笑说,每次上山放羊,他都背上两大包咸草,沿着每天固定好的两座山头。每到一座山,他就把羊群放出去吃草,然后悄悄地把咸草拿出来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让领头羊开小灶。不能喂饱,吃个半饱,然后再让领头羊自己去吃草,等到这座山头吃够了,不下山,再往另外一座山上放。

  为此,张海科每天放羊,一上山就是一天。

  上午放完这座山,下午还要到另一座山上接着放。到了第二座山,张海科就用老办法,再给领头羊喂一次咸草。吃完草赶着羊群从已设定好的路线再赶回家,一路上,上山下坡,过河过地都照张海科定好的路线走,时间也从上午十点上山到下午四点到家被设定得刚好。

  羊吃饱了,张海科却常常因此要在山上饿肚子。

  就这样,一连巴结了快一个月,领头羊被调教成了。

  “现在早上把羊放出去,一天不用管,下午四点准时都回来了,一只都不少。”张海科得意地说,调教好了领头羊,羊群管理也轻松了,每天把羊放上山后,夫妻俩就在地里干农活,基本上不用操心羊群,定点定时就回来了。

  如今,张海科的羊群已经发展到六七十只了,同村的其他养羊专业户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剩无几,只有张海科,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养羊,成了远近驰名的养羊专业户。

  2018年春节前夕,张海科卖了十几只羊,收入2万多块钱。今年四五月份,又到了母羊下崽的时候,到了年底,还能再下一茬小羊崽,羊群的队伍越来越大,还有种植的几亩黑药能收入1万多块钱,“致富的希望是越来越有了”,张海科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