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因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牛的特征为生殖器官及胎膜发炎,孕牛发生流产、胎衣不下,公牛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和关节、滑膜囊炎等。
病原
本病病原为布氏杆菌属,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羊布氏杆菌(马尔他布鲁氏菌)3个生物型;牛布氏杆菌(流产布鲁氏菌)9个生物型;猪布氏杆菌5个生物型;绵羊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各1个生物型。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羊和猪。病畜及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潜伏期2周至半年,患病母畜在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杆菌,污染产房、牛舍及其他物品。本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本菌不仅可从破损皮肤感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也可由交配经生殖道感染。一般情况下母畜较公畜多发,幼畜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长易感性增高,性成熟后对本病非常易感,第一次妊娠母畜容易感染。
临床症状
饲养管理不良,牛群拥挤,寒冷潮湿及饲料不足,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孕母牛最主要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的5~7个月。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主要表现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从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黏液,乳房肿胀,乳量减少,继而发生流产。有时看不出任何症状,突发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多数病牛流产后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炎,或从阴道流出红褐色分泌物,有时恶臭,往往持续1~2周,如不伴发子宫炎,也是失去繁殖能力,成为病菌携带者。多数病母牛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老疫区的病牛发生流产的很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牛增多。病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有热、痛,后逐渐减轻,无热、无痛,触之质地坚硬,配种能力降低。病牛逐渐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喜卧,常为膝关节和腕关节发病,有波动,较长时间不消退,病牛常表现跛行。初次发病牛群,病情急剧,大多数母牛发生流产。
剖检
病变主要存在于子宫、胎儿和胎衣。在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胶样渗出物,绒毛膜上有坏死灶,并附有黄色坏死物。胎膜水肿而肥厚,呈黄色胶样浸润,表面附有纤维素和脓或有出血。胎儿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性浸润。黏膜和浆膜有出血斑点,胸腔和腹腔有微红色液体。肝、脾和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时有坏死灶。肺有肺炎病灶。公畜的睾丸、附睾,有时在精囊有炎症和坏死灶或化脓灶。
诊断
如牛群中第一次妊娠母牛大批流产,胎衣滞留,并有关节炎、睾丸炎病例,流产胎儿、胎衣又有本病特征病变,可疑为发生本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有流产症状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乙脑等区别。这些病除各具有其特有临床症状和病变外,关键在于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并非所有感染牛都发生流产。要做出诊断,必须依靠细菌学和免疫学。
预防
(1)平时作好综合防治工作,未发病地区坚持自繁自养,防止本病传入。每年定期进行检疫,成立病牛饲养场。定期预防注射,常用于牛的菌苗有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5~8月龄注射1次,18~20月龄再注射1次)、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菌苗、猪型二号活菌冻干菌。
(2)病牛群净化措施:反复进行检疫,阳性牛隔离饲养、有条件的牛场可直接淘汰,做无害化处理;阴性牛作为假定健康群继续检疫观察,加强卫生消毒、培育健康犊牛等综合防制措施,从而尽可能做到防止扩散、就地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