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之家
当前位置 » 首页 » 牛羊疾病 » 正文
奶牛跛行的早期发现及五步修蹄法
2019-10-16

目前国内牧场对于跛行的早期发现不够及时,只有当跛行非常严重时才定义为跛行,此时的跛行因为治疗、产奶量的损失、繁殖方面的损失及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将是非常大的(每头牛平均每年因跛行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478美元,即三千元左右的损失),对于所有的疾病都是在早期发现并及时得到治疗为最佳选择,奶牛蹄病也不例外。据统计,目前全球牧场跛行发生的机率平均约为40%,而当我们问到牧场主你的牧场跛行发生率时一般得到的答案为5%以下,这主要因为早期轻微跛行没有被及时揭发或被忽略导致。

奶牛跛行发生的自身原因

导致奶牛发生跛行的因素很多,包括牛舍的建造(地面、通道、是否有石子等)、卫生情况、是否及时并正确修蹄等都可以导致奶牛发生蹄病或腿部关节等损伤,而对于以上诸多因素都要根源于奶牛自身生理的结构。

1、生物力学分析:对于前蹄,牛蹄内测趾承重较外侧趾要大,一般分布为55%:45%分配,所以内测趾出现疾病的机率要大于外侧趾;后蹄与前蹄相反,且其分布为40%:60%分配,所以后蹄外侧趾发生疾病的机率要大于内测趾。(下图蹄部颜色深部分承重较大)



2、关节:前肢骨关节比较小,数量多,故前蹄更加灵活,后肢骨数量小,骨骼大,活动不灵活,所以90%的跛行发生在后肢。

3、蹄部骨骼结构:我们将蹄部趾关节分别区分为P1P2P3三块骨,其中P3骨骼呈三角形特殊结构,当修蹄不及时或错误修蹄时,P3骨骼与蹄底接触处不是整个平面受力,而是变为三角形的一个角受力增大,从而导致蹄底局部受力过大而出现蹄底溃疡。



4、蹄底脂肪垫:缓冲P3骨与蹄底的摩擦,所以脂肪层越薄越容易发生蹄底溃疡,这也是奶牛新产后100天内蹄底溃疡多发的原因。

5、蹄轴:早期修蹄很关键,蹄轴断裂后P3骨压力增大,蹄底溃疡多发,蹄跟与地面距离变小,增加了蹄跟部位损伤的机会,同时也就增加了传染性蹄病的发生。(如图二)

6、牛在行走时总是蹄跟先着地、后肢外侧趾先着地,因体重较大所以震动较大,因此后蹄90%的疾病发生在外侧趾,前蹄相反。

鉴别跛行的方法

1、骨盆平衡:从后侧观察,行走时整个骨盆平稳;

2、踏步规则:行走时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是规则的节奏;(较少使用此法)

3、步态追踪:当牛正常行走在平面且不湿滑的地面时,前蹄印和后肢蹄印会完全重合,当前蹄印与后蹄印有距离时就说明存在跛行了,距离越大说明跛行越严重;



4、观察额头:正常行走时,额头会保持平稳,跛行时额头会上下浮动,此方法最简单实用,效率最高;

5、腿关节的灵活性:当牛蹄或腿部出现疼痛时,整条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行走时腿会向内或向外甩步前行;

6、拱背:适用于青年牛,拱背严重程度越大说明跛行越严重,三胎以上牛或因以前发生过跛行或其他因素而导致长期拱背,不能说明当前是否跛行。

以上六种方法需综合参考进行鉴别,同时要考虑牛在行走时的地面、精神状态等其他因素,从而准确判断是否真正跛行。

关于修蹄

1、定期修蹄(保健修蹄),头胎牛保证干奶时每头牛进行一次修蹄,二胎以上牛保证两次定期修蹄(挤奶中期一次,干奶时一次),去除蹄底和蹄壁多余的角质,使其负重均衡,每年3~4月、10~11月春秋两季进行牛蹄的集中检查整形,最佳修蹄时间是产犊前两个月。

2、不定期修蹄,坚持常年修蹄。对蹄病患牛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当蹄变形严重、蹄病发生率>2%时,应视为群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每日兽医员在巡圈时,对发现牧场内的蹄病严重奶牛、跛行牛进行修蹄处理。不定期的修蹄由牧场兽医员完成。

(1)跛行牛必须上修蹄台检查治疗,不得在不安全的状态下操纵奶牛。

(2)跛行牛治疗要求:

蜂窝织炎——唯一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蹄病。

蹄 皮 炎——局部使用高浓度消毒剂(如舒美适蹄浴液)进行喷涂治疗。

蹄部感染——蹄台清理创伤,根据情况确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牛蹄损伤——隔离护理。

3、变形蹄

变形蹄指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双层蹄和翻卷蹄。长蹄,即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超过了正常长度。宽蹄,即蹄角质的宽度和长度都超过了正常范围,外观宽大,俗称“大脚板”。翻卷蹄分两种情况,一是蹄尖部细长向上翻卷;二是蹄外侧角质翻卷为蹄底,使蹄底部负重不均匀。当蹄变形严重时,常引起蹄部其他疾病,导致奶牛四肢姿势异常,运步困难,影响生产性能甚至被淘汰。

4、修蹄操作程序——五步修蹄法

4.1 修蹄用具的准备: 修蹄车及相应保定用具,修蹄刀(直刀或弯月式)3把,勾刀2把,修蹄大钳子1个,测(检)蹄器1把,有盖搪瓷盘,松榴油2罐,脱脂棉1卷,5%碘酊,生理盐水,舒美适溶液(百里香酚),双氧水,土霉素粉,青霉素,普鲁卡因,新洁尔灭,注射器,绷带10卷以上,角磨机1台,蹄刷,磨刀器1个,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清水1桶。

4.2 用准备好的新洁尔灭溶液把修蹄工具消毒。

4.3 将牛赶进修蹄车(架)保定好四肢。(赶牛保定时注意安全)。

4.4 牛蹄上面的粪便用清水或5%舒美适(百里香酚)溶液冲洗干净或擦干净。

4.5 第一步 后蹄:

后蹄先修内侧蹄(以内侧蹄为校正对象),测量从蹄冠到蹄跟的长度,体型中小牛按7.5厘米或3英寸,注意体型较大的奶牛按8厘米或3.5英寸(正常蹄的长度为:前蹄趾长7~8厘米,后蹄趾长8~9厘米)。

1、剪掉内侧蹄爪顶端;

2、修平蹄掌,一般只修前部2/3处,保持蹄跟足够高,使蹄部受力面与蹄骨呈90度直角;

3、蹄尖角质厚度保持在5~7毫米。



4.6 第二步 后蹄外侧蹄:

修剪牛蹄的外侧蹄,使其长度与内侧蹄一致;因外侧蹄生长较快,所以整个蹄底面都要修剪,使外侧蹄底与内侧蹄同一水平高度,确保蹄底面平整,保持蹄底负重面与小腿骨成垂直角度。



4.7 第三步 修蹄弓:

用修蹄刀把蹄弓修出来。修蹄弓时要求不能伤到白线(白线消失处开始)且内侧光滑不能有棱角,同时也保留适当的负重面(负重面宽度不能小于蹄面的一半)。



4.8 第四步 病变治疗:

修蹄时经常遇到一些蹄病牛,严格按蹄病治疗程序处理。

4.9 第五步 最后检查:

参考修蹄标准检查修蹄结果,做好修蹄记录(牛号、圈舍、修蹄日期、操作员等信息)。



4.10 前蹄修剪

通常与后蹄相反,先修外侧蹄,以外侧蹄为校正对象。第一步测量-切下多余蹄尖,蹄尖2/3面积削平,确保蹄尖厚度为7mm;第二步修内侧蹄,削平,与外侧蹄平齐,平衡脚掌;第三步挖蹄弓(可较后蹄略小);第四步病变治疗;第五步最终检查,放松牛蹄。

4.11 修蹄注意事项

1、错误的修蹄方法可能会导致蹄病的发生,甚至淘汰。

2、蹄外侧的硬壳尽量不修,避免降低对牛蹄的保护力度且残留的棱角容易在牛踢肚皮时损伤乳房。

3、对于严重变形蹄至少需要2-3次校正修剪。

4.12 修蹄常见错误

1、过度修蹄。修蹄后3-5天内出现跛行。因奶牛从躺卧站起过程,后蹄总是蹄尖着力,如修剪过短,蹄尖容易受损,易引起蹄尖溃疡及白线出血;如蹄底修剪过薄,同样容易导致蹄尖溃疡和白线出血的发生,所以蹄底的厚度不能少于5-7mm,蹄冠的长度不能少于7.5-8cm。



2、将牛蹄修成斜面。当蹄底修成斜面,站立时使两个蹄叶过度分开,长时间磨损会使牛蹄卷曲变形。



3、蹄壁过度修剪。蹄甲是最坚硬部位,也是主要承重面,如过度修剪时,牛全身的体重就会向没有过度修剪蹄壁的一侧倾斜,使另一测蹄承重更大。



4、未修蹄凹(蹄弓),因为牛蹄的P3骨的特殊结构导致其与蹄底接触的一个点着力过大,容易导致蹄底溃疡的发生,修蹄弓可以减少这个点与地面的接触,从而减轻其着力。

5、后蹄内侧蹄蹄跟修的太薄:因后蹄总是外侧蹄长的更快,也容易出现变形,当内侧蹄跟修剪过薄,内外侧蹄底保持一个水平面时,就要将外侧蹄跟很大程度的修剪,很容易修漏。

6、没有修剪到位:因修蹄人员的担心承担责任或技术水平等原因,修蹄往往出现简单处理就好,既有速度又不会出现问题,但当时间长了发现蹄病越来越多,修蹄也忙不过来了,因为每次修蹄都不能修剪到位,容易导致牛蹄在很短时间后出现变形、蹄底溃疡等疾病高发。其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蹄底厚度过厚,这时P1、P2、P3骨间的轴线断裂,蹄底的受力点向后转移,使P3骨与蹄底接触处的承重点受力更大,蹄底溃疡的发生率就会越高,而轴线没有断裂时,蹄底整个面都在受力。



小结:五步修蹄法为30多年前荷兰Utreacht兽医大学的E. Toussaint Raven图森•瑞温博士首先开发出的一种修蹄方法,但因当时的牛只体况较小,牛蹄也相对小些,此文中牛蹄修剪标准为根据目前的奶牛体况进行阐述,修蹄时应根据奶牛不同阶段不同个体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