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接触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羊群密集、拥挤等因素,有利于空气-飞沫传染的发生;多发生在山区和草原,主要见于冬季和早春枯草季节,羊只营养缺乏,容易受寒感冒,因而机体抵抗力降低,较易发病,发病后病死率也较高; 潜伏期短者5~6d,长者3~4周,平均18~20d。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病初体温增高,可达41~42ºC,极度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而有痛苦的呜叫。数小时后出现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并流浆液带血鼻液,肺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消失或呈捻发音。12~36h内,渗出液充满病肺并进入胸腔,病羊卧地不起,四肢直伸,呼吸极度困难,每次呼吸则全身颤动;黏膜高度充血,发绀;目光呆滞,呻吟哀鸣,不久窒息而亡。病程一般不超过4~5d,有的仅12~24h。 急性: 最常见。病初体温升高,继之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性鼻漏。4~5d后,咳嗽变干而痛苦,鼻液转为黏液-脓性并呈铁锈色,高热稽留不退,食欲锐减,呼吸困难和痛苦呻吟,眼睑肿胀,流泪,眼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口半开张,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紧缩,最后病羊倒卧,极度衰弱委顿,有的发生臌胀和腹泻,甚至口腔中发生溃疡,唇、乳房等部皮肤发疹,濒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期多为7~15d,有的可达1个月。幸而不死的转为慢性。孕羊大批(70%~80%)发生流产。 慢性:多见于夏季。全身症状轻微,体温降至40ºC左右。病羊间有咳嗽和腹泻,鼻涕时有时无,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在此期间,如饲养管理不良,与急性病例接触或机体抵抗力由于种种原因而降低时,很容易复发或出现并发症而迅速死亡。 预防 平时预防,除加强一般措施外,关键问题是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者。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时方可混人大群。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我国除原有的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制造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苗和鸡胚化弱毒苗以外,研制成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根据当地病原体的分离结果,选择使用。 发病羊群应进行封锁,及时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对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离和治疗;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饲管用具和病羊的尸体、粪便等,应进行彻底消毒或无害处理。用新肿凡纳明静脉注射,证明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本病。也有试用磺胺嘧啶钠皮下注射。据报道,病初使用足够剂量的土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有治疗效果。 在采取上述疗法的同时,必须加强护理,结合饮食疗法和必要的对症疗法。
  • 羊消化道线虫病

    山羊消化道线虫病属于毛圆科的血矛线虫属、奥斯特线虫属、毛圆线虫属、细颈线虫属、古柏线虫属,马歇尔线虫病;钩口科的仰口属;毛线科的食道口线虫属 (1)捻转血矛线虫,虫体尖细,具有一个不大的口囊,口囊里有一个小而明显的角质齿,体表角质层有纵纹和横纹。颈乳突较大,位于食道前半部体表两侧。雄虫淡红色,长11.50-22.00毫米,背肋呈“人”字形,分为2枝,位于不对称的小背叶上。交合刺1对,棕色,等长,长0.415一0.609毫米,末端各有1个倒钩,两个交合刺上的倒钩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引器梭形,长0.202一0.349毫米。雌虫白色的生殖器官和红棕色的肠管相互捻转,形成红白相间的特征,虫体长16.50一32.00毫米,阴门位于体后半部,有 一舌状阴门盖。虫卵呈随圆形,大小为75-95微米x40-45微米,壳薄,刚排出的虫卵含有1632个胚细胞。 寄生于山羊消化道内的血矛线虫属的,还有似血矛线虫o (2)普通奥斯特线虫,虫体淡红色,前端较细,口囊小,体表有角质层纵纹。雄虫长7.47一12.02毫米,背肋于远端1/2处分为2枝,各分枝的中部向外分出1个小枝,并在延伸枝的远端以内外2小枝而结束。交合刺1对,细而长,长0.383-0.418毫米,其远端分为3叉。引器似球拍状。雌虫长10.29一13.02毫米,排卵器发达,尾端锥形。虫卵大小为69一95微米x34一59微米。 此外,还有奥斯特线虫属的奥氏奥斯特线虫,西藏奥斯特线虫,吴兴奥斯特线虫,三叉奥斯特线虫,斯氏奥斯特线虫,短肋奥斯特线虫。 (3)蛇形毛圆线虫,虫体很小,呈丝状,体表有细小的横纹而无纵纹。雄虫长5.25一7.97毫米,交合刺1对,棕黄色,形状相似,不等长,远端均有倒钩1个,右交合刺长0.1220.1.75毫米,左交合刺长0.138一0.188毫米。引器正面呈梭形,侧面似拉长的“s,,形,长0.069一0.095毫米。雌虫长5.14一10.20毫米,虫体在肛门之后急速缩小而形成尖细的尾端。虫卵大小为69一98微米x34一55微米。 寄生于山羊消化道的毛圆线虫属还有艾氏毛圆线虫。 (4)尖刺细颈线虫,虫体前部尖细,头端角质层扩大成头囊,头囊具有横纹。雄虫长7.50一15.33毫米,背肋每枝末端分为内外2个小枝。交合刺远端套在膜内,形状似红缨枪的前锋。雌虫长12.00一21.00毫米,阴门横缝状,位于虫体后1/3处。虫卵椭圆形,大小为139一175微米x76一91微米。 (5)栉状古柏线虫,虫体头端细小,头部角质层扩大形成对称的头囊,口腔小,无明显的齿,体部有10一16条纵纹。雄虫长5.52-7.00毫米,背肋于中部分为并行的2枝,每枝的中上方又发出一个指状的侧枝,交合刺中部粗大,远端变细,其上有环纹。雌虫长7.80-9.00毫米,虫卵大约为67-80微米x3138微米。 (6)蒙古马歇尔线虫,虫体两端尖细,体表角质层具有纵纹,颈乳突位于食道中部的体表两侧。雄虫长10.69一14.94毫米,背肋细长,约在远端1/3处分为左右2枝,各枝末端分成内、外2枝,于该两小枝的稍上方有1个外侧枝。交合刺长0.247一0.334毫米,远端1/3处分成3枝。引器不明显,呈葱头状。雌虫12.28一16.76毫米,有阴门盖,尾部细长,末端稍膨大。虫卵椭圆形,大小为182-217微米x83一115微米。 (7)羊仰口线虫,虫体前端弯向背侧,口囊大,呈漏斗状,口囊底部有I个大背齿和2个小亚腹齿。雄虫长12.00一15.00毫米,交合伞由2个发达的侧叶和I个不对称的小背叶组成。背肋的分枝不对称。交合刺1对,褐色,等长。雌虫长17.00-22.00毫米,尾端粗短而钝圆。虫卵大小为72-85微米x45一49微米。 (8)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有发达的侧翼膜,致使虫体前部弯曲,口囊在口领下界的前方,头囊不甚膨大,外叶冠由20-24叶组成,内叶冠由40-48个小叶组成,颈乳突于颈沟的稍后方,其尖端突出于侧翼膜之外。雄虫长12-13.5毫米,交合伞发达,交合刺长0.74-0.87毫米。雌虫长16.7一18.6毫米,尾部长,有肾形的排卵器。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3-89微米x34一45微米。 此外,寄生于山羊消化道的食道口线虫还有粗纹食道口线虫,湖北食道口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微管食道口线虫。 (9)羊夏伯特线虫,虫体较大,前端略向腹面弯曲,口囊大而无齿,其前缘有两圈由小三角形叶片组成的叶冠,腹面有浅的颈沟,颈沟前有稍膨大的头泡。雄虫长 16.5-21.5毫米,有发达的交合伞,交合刺褐色,长1.3一1.8毫米。引器呈淡褐色。雌虫长22.5一26.0毫米,尾端尖。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00-120微米x40-50微米。 叶氏夏伯特线虫也可寄生于山羊体内。 (10)球形毛首线虫,虫体鞭状,鞭部与体部之比,雄虫为2:1一3:1,雌虫为3:1.4:1。雄虫长54.00-69.00毫米,交合刺长3.32-5.60毫米,交合刺鞘伸出时远端有球形的膨大,上有小刺。雌虫长62.00-86.00毫米,阴道短,阴门开口于虫体粗细交 界处。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大小为57--6.5微米x3257微米。 治疗: (1)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溶水灌服,也可配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2)噻苯唑:每千克体重50-10毫克,可配成20%悬浮液灌服,或瘤胃注射。 (3)甲噻嘧啶: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或拌饲喂服。 (4)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灌服或混饲给予。 (5)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 (6)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1毫克,口服;0.1-0.2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效果极好。
  • 羊脑膜脑炎

    脑膜脑炎是先从脑膜开始,以后经过血管和淋巴管转移到脑实质;也可以是脑实质本身的原发性炎症。脑实质和脑膜往往会同时发生病变,而呈现脑膜脑炎的现象。 一、病因 1.传染因素: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如慢病毒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 2.寄生虫因素:如脑脊髓丝虫病、脑包虫病。 3.中毒因素:如铅中毒、毒素或药物中毒。 4.继发于邻近部位感染:如角坏死或圆锯术、中耳炎或眼球炎。 二、症状 1.脑膜刺激症状:轻微刺激或触摸,可引起强烈的疼痛反应,或引起肌肉强直性痉挛,头向后仰。这种情况多见于以脑膜炎为主的脑膜脑炎。 2.一般脑症状:病轻者,食欲减退,行动迟钝。疾病发展时,头部下垂,沿着羊舍的墙壁走动,或突然作旋转运动。有时起立,有时躺卧。严重时可表现出癫痫症状。绵羊患病后,常表现无目的前冲或后退,碰撞障碍物,大声咩叫。3.局部脑症状:属于神经机能亢进的有眼球震颤、瞳孔大小不等、鼻唇部肌肉痉挛,牙关紧闭及舌纤维性震颤等。属于神经机能减退的有唇歪斜、耳下垂、舌脱出、吞咽障碍及视力丧失。 除上述症状外,病初往往体温升高,但随后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 三、诊断 根据脑刺激症状,一般脑症状和局部脑症状,不难做出诊断。 四、预防 一般着重于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疫卫生,防止传染性、寄生虫性以及中毒性病原的侵害。 五、治疗 1.抗菌消炎:应用氨苄青霉素(15~20毫克/千克)静脉注射,每天2次。三甲氧苄嘧啶(20毫克/千克),每天4次。 2.对症治疗:病羊过度兴奋、狂躁不安时,可用溴化钠、水合氯醛等镇静剂。心脏功能不全时,可应用安钠咖、氧化樟脑等强心剂。有脑内压升高时,可适当静脉放血,或选用25%山梨醇液和20%甘露醇液(1~2克/千克)静脉注射。根据病情,适当补液,维持营养。 3.加强护理:将病羊放于凉爽而较暗的房舍内,供给大量褥草,使之安静,并加强看管,避免在兴奋发作时发生创伤。供给营养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如块根、青饲料及含麦麸的饲料。
  • 浙江湖州:积极开展秋季动物防疫工作

    10月30日,农村防疫员在湖州市东林镇吴兴新卫家庭农场进行防疫消毒。   每年秋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为提升畜产品质量,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从10月上旬开始,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重大动物防疫及多发病的秋季防疫工作。东林镇农业农村办组织农村防疫技术人员深入各养殖户家中,重点做好生猪、湖羊等家禽养殖的防疫工作,免费上门为禽畜打防疫针,确保免疫率、消毒率达100%。同时,通过政策宣讲、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向农户做好疫病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10月30日,农村防疫员在湖州市东林镇吴兴新卫家庭农场为湖羊注射口蹄疫苗。 10月30日,农村防疫员在湖州市东林镇吴兴新卫家庭农场为湖羊注射口蹄疫苗。 10月30日在湖州市东林镇吴兴新卫家庭农场拍摄的即将出栏的湖羊。 10月30日,农村防疫员在湖州市东林镇吴兴新卫家庭农场为湖羊注射口蹄疫苗。
  • 山羊伊氏锥虫病的诊治

    一、山羊伊氏锥虫病的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精神不振,体温41℃,持续数日后下降,以后体温再度升高,呈间歇热。病羊采食、反当减少、眼结膜苍白、贫血,出现黄疽,被毛粗乱无光,阵发性咳嗽。常离群呆立,消瘦,头、体躯下垂部和四肢皮肤有水肿或包块,尿呈棕色。有的羊还出现神经症状,反应迟钝,运动障碍,如转圈或遇到障碍物不知避让仍想前行等。病程稍长的多呈慢性经过。病羊多在发病10天左右死亡。 二、山羊伊氏锥虫病的诊断 (一)病原体检查从病羊的耳静脉采一滴新鲜血液,滴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制成压片,镜检可见活动弯曲的纺锤状锥虫。 (二)剖检病死羊只严重胸、腹水。在肺泡、支气管内可见白色丝线状虫体。 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病原体检查,诊断为山羊伊氏锥虫病。 三、山羊伊氏锥虫病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原则。采取先对症治疗,增强病羊体质;再逐步驱杀血浆原虫和体内寄生虫。 (二)对症治疗每只病羊用10%安钠咖5 m1,5%维生素C 20 ml,5%葡萄糖300 ml充分混合后,实行耳静脉缓慢滴注,以增强羊体抵抗力。 (三)杀灭血液原虫对症治疗1天后,将血虫净(规格1 g/瓶)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按5 mg/kg体重剂量吸取原液再抽取5%葡萄糖至20 ml充分混匀后,进行耳静脉缓慢推注。随后对其他54只山羊按同样方法、剂量进行预防性驱虫。 (四)驱杀体内寄生虫10天后,用丙硫咪哇按5 mg/kg体重剂量对示范户的羊群逐户进行口服给药,以驱除肺丝虫等体内寄生虫。 (五)防疫注射再过10天左右,对羊群注射魏氏梭菌病四联氢氧化铝菌苗,每只羊一律肌肉注射5 ml。 (六)在治疗的同时,加强羊群饲养管理,搞好羊舍卫生,多饲喂紫花苜蓿、冬牧70等优良牧草。 采取上述措施后,病羊已痊愈,羊群膘情好转。 四、山羊伊氏锥虫病的小结与讨论 (一)山羊伊氏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羊的血浆中,靠吸血昆虫蛇蝇传播而引起的以高热、贫血、黄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本次发病,一方面由于羊群长途运输、受风寒侵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山羊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诱发了本病。伊氏锥虫在病羊的血浆中分裂繁殖,破坏了造血器官功能,使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加上羊群在引种前可能已混合感染了肺丝虫病,最终导致病羊消瘦、贫血、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而死亡。 (二)从外地引进种羊时,要注意调查疫病流行病史,并搞好种羊的产地检疫,防止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传入。 (三)饲养管理中,粪便应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或幼虫。流行季节避免到潮湿和中间宿主多的地方放牧。
  • 羊红眼病的防治措施

    羊红眼病症状 羊传染性眼角膜结膜炎也就是人们所俗称的羊“红眼病”。一般病羊常常表现为眼结膜潮红,并有树枝状充血、畏光,个别病羊的眼结膜上有出血斑,眼睑红肿,其后发生眼角膜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导致病羊伴随有眼痒、眼有烧灼感和喜流眼泪等症状,并从眼角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尤其是在清晨,病羊的眼分泌物增多并导致病羊难以睁眼,角膜混浊,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角膜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或角膜翳,进而甚至会导致病羊永久性双眼失明。 羊群在放牧时,病羊常因双眼失明而觅食困难,行动不便,则常常易发生滚坡、碰撞而引起损伤、流产等,有的甚至会发生摔死等意外现象。羊患慢性眼角膜结膜炎时,其病程则可延续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如病羊属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眼角膜结膜炎时,则大小羊均可感染,且眼角膜结膜炎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整个羊群中波及蔓延,尤其是在调种、运输和新混合的羊群以及串换种羊时,则更易导致羊传染性眼角膜结膜炎呈暴发性流行。 羊红眼病治疗措施 养羊场户一旦发现羊感染传染性眼角膜结膜炎,则应立即隔离病羊,并将病羊放置于避光阴凉处休息,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一是可选用2%~5%的硼酸水或1%的温盐水冲洗羊的病眼,或用柏树枝和明矾各适量,煎水,用纱布过滤,待凉后给羊洗眼,待干后,可选用红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2%可的松眼膏或眼药水涂入眼结膜囊内,每天1~2次;或用50%葡萄糖溶液点眼,每天2~3次;或用0.3%环丙沙星眼药水滴眼,或用10%~30%黄连素水滴眼;或涂擦碘甘油或涂擦紫药水或涂擦青霉素软膏,每天2~3次。 二是给予病羊内服维生素A胶丸和维生素C片,每天2次,连续内服2~3次,并配以注射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 三是羊角膜混浊时,则可给病眼涂擦1%~2%黄降贡软膏,每天3次,并配以用青霉素10~20万单位+地塞米松2毫克,或用可的松0.02~0.08克,给病羊眼睑皮下注射,隔天注射1次。 四是也可选用中药疗法,可用如下组方加减:硼砂10克、白矾10克、荆芥10克、郁金20克、薄荷20克,煎水给病羊内服,每天内服1剂,连续内服2~3剂;也可用野菊花、鲜桑叶、车前草各一把、生石膏20克,煎水给病羊内服,每天内服1剂,连续内服3~5剂。 以上就是开心羊场小编为大家的介绍羊红眼病的防治,养羊场户无论给病羊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则均应连续用药,直到病羊的眼角膜透亮为止。一般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绝大多数病羊则可在1~2周内康复。
  • 羊葡萄球菌病的防治

    羊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及畜禽多种疾病的总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羊的葡萄球菌病,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但主要是以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为特征。 葡萄球菌病的[病原和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呈球形,革兰氏阳性,直径为O.5-1.5μm,常呈葡萄状排列。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存在。羊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而进入机体组织的葡萄球菌,引起感染局部发生化脓,导致蜂窝织炎、脓肿等病变,并可转移性引起内脏器官的脓肿病变。经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及脓胸等。 金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以使白细胞运动能力丧失,细胞内颗粒丢失,导致细胞破坏。杀白细胞素不仅可以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此两种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的丧失和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等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中,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特异性免疫。以致造成机体反复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葡萄球菌病的[病理变化] 脓肿: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或大或小的脓肿,其中合有糊状或浓稠的灰黄色脓汁,脓肿包囊明显。肺、胸膜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进一步引起肺与胸膜粘连。脓汁细菌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组织检查可见脓汁由大量脓细胞和液体组成,其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密集球菌集落,嗜苏木紫性,也有许多分布不均匀的染色不良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脓肿外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 乳房炎:绵羊传染性乳房炎(Infectiousmastitisinsheep),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感染后24h发病,常2-3d死亡。乳房发热、疼痛、高度肿胀。乳房分泌物呈红色至黑红色,带恶臭味。如继发巴氏杆菌感染,乳房分泌物呈水样,含有黄白色絮片。可摸到乳房中有豌豆大至鸡蛋大的坚硬结节。继之,能摸有波动感。从乳房中排出一种带有臭味的棕色分泌液。切面可见受害部乳腺发生湿性坏疽,病变部变蓝、变黑,质软,具有恶臭。坏疽的范围大小不尽相同。 葡萄球菌病的[防治]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此外,对患病羊只可采用抗生素做局部或全身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体外抑菌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山羊烂舌病的防治

    山羊烂舌病的临床症状 “烂舌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传染媒介是伊蚊和库蚊,羊被叮咬后易感染发病的病毒性疾病,以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 乳房和蹄冠带上也常出现病变,且蹄真皮层遭侵害而发生跛行。因此羊一旦患病,每年羊群都可能会发生。本病多发于湿热夏季和早秋,特别是在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发生。流行迅速,死亡率高。 山羊烂舌病的防治措施 对病羊应细心护理,加强营养,隔离饲养,避开烈日、风雨及暴晒的圈栏内,并对口腔、鼻和蹄部病变部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及消毒处理,以免发生继发性感染,也可注射青霉素、头孢塞呋或磺胺类药物。 严禁从疫区购入牛羊以及其他反刍动物,从外地购入牛羊时,应加强检疫。夏季应选择高地放牧,定期给牛羊进行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用疫苗对3月龄以上的幼羊开始进行预防注射,以后每年注射1次,孕羊禁用。
  • 羊肺线虫病的防治

    羊肺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和感染轻的羊,症状不明显。当感染大量虫体时,经过1个月~2个月即开始表现短而干的咳嗽。最初个别羊咳嗽,以后波及多数,咳嗽次数亦逐渐增多。 在运动后和夜间休息时咳嗽更为明显。在羊圈附近可以听到患羊呼吸困难等。常见患羊鼻孔流出黏性液体,液体干后变为痂皮,听诊肺部有湿性啰音。 患病久的羊,表现食欲减少,身体瘦弱,被毛干燥而粗乱。放牧时喜卧地上,不愿行走。 随着病势发展,逐渐发生腹泻及贫血,眼睑、下颌、胸下和四肢出现水肿。最后由于严重消瘦而死亡。当虫体与黏液缠绕成团而堵塞喉头时,亦可因窒息而死亡。剧烈感染时,死亡率为10%~70%。 羊肺线虫病的预防 在本病流行地区,应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性驱虫。在秋季,对15%~20%的羊只进行粪便检查。如果发现有肺线虫的幼虫,立即进行全群性驱虫;第一次驱虫后12天,再进行第二次驱虫。 做好放牧期间的预防工作:避免在有死水或低湿的地方放牧;采用轮牧方法,条件许可时,每6天轮牧一次;每隔一天在饲料中加入少量驱虫药,以杀死侵入肠道的幼虫。
  • 羊鼻蝇病的防治

    羊鼻蝇病的症状 病羊骚动不安,摇头,喷鼻,低头,鼻黏膜肿胀、出血、发炎,运动失调,转圈,扭头,最后食欲废绝,陷于衰竭而死亡。 羊鼻蝇病的防治 一、用40%的敌敌畏乳剂气雾熏杀幼虫,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药1毫升。方法:在烧热的铁锨或铁器上泼敌敌畏乳剂,待浓烟冒起,让病羊吸10~15分钟。 二、夏秋季节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射病羊鼻孔。 三、用碘醚柳胺按羊每公斤体重60毫克的量一次口服。 四、用0.1%的畜卫佳按羊每公斤体重0.3克的量拌在饲料中一次喂羊。 五、在羊鼻蝇流行季节,给羊鼻孔周围涂敌百虫油膏 (用2%的精制敌百虫,拌废机油或其他油剂、油膏制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