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山羊常见病的防治

    秋季山羊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羊肠毒血症,在生产上一定要加强管理,努力搞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羊快疫由腐败梭菌感染引起的羊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羊突发死亡,病羊来不及表现症状就迅速死亡,一般出现症状时已接近死期。有的病羊独立一隅、倦怠、卧地、磨牙、臌气、排黑色稀粪,有疝痛表现,最后痉挛而死。死后尸体迅速腐败,尸体剖检呈败血症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是真胃呈出血性炎症变化,尤其是胃底和幽门附近的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或呈弥漫性出血,表面坏死。 因本病发病突然,几乎没有治疗时间,临床上以免疫预防为主,常用的疫苗是“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皮下注射5毫升,注射2周后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半年以上。 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也叫软肾病。病羊有时与羊猝狙十分相似,也是突然发病,跳跃后跌倒,全身痉挛,数分钟死亡。但有病程稍长者,可见病羊表现不安,抽搐,磨牙,流涎,倒地前四肢强烈划动,有的伴发腹泻,排黑色或深绿色稀粪,常于2~4小时内死亡。主要病变在肾脏和小肠:肾脏表面充血,松软如烂泥状,稍稍按压即可破碎;小肠充血、出血,整个肠壁呈红色。 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也叫羊猝击、羊猝疫。病程短促,极少能见到症状,有时在放牧过程中会突然发病,尖叫数声,猛地跳起,倒地即死;有时晚上赶进羊圈时还健康正常,早起开圈门时却发现已死。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或溃疡,胸腔、腹腔、心包内有大量积液,剖开后暴露在空气中,可形成纤维素性絮状凝块。 羊黑疫由B型诺维氏梭菌(又叫水肿梭菌)引起,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也多是突然死亡,但有些病程拖至1~2天,症状为呼吸困难,流涎,体温升高至41.5℃左右,最后昏睡呈俯卧状态死去。其特点是肝脏呈坏死性变化:肝表面有散着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灰黄色,周围围绕一层鲜红色的充血带,坏死灶直径一般2~3厘米;典型特征是尸体皮肤呈暗黑色。 治疗。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同羊快疫一样,因为发病迅速,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少数发病缓慢的病羊,若及早使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肠道消毒剂,并给予强心、输液、解毒等对症疗法,有治愈希望,最好的办法是提前使用三联苗或五联苗接种预防。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本病可通过接种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预防,6个月以下的山羊3毫升,6个月以上的山羊5毫升,注射后14天可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为1年。对病羊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进行治疗,连用5~7天,可取得一定疗效。 乳房炎。母羊得了乳房炎,应清洗乳房并处理乳房外伤,对发热的乳房冷敷,及时挤出乳房中变质的乳汁。药物治疗可用糖盐水、安乃近、四环素静脉注射,注意补充碳酸氢钠以解除酸中毒症状。
  • 山羊链球菌病防治

    山羊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以3月龄~8月龄的羊多发,哺乳羔羊及成年羊较少发生。当营养不良、内外寄生虫侵袭及大风暴雨后等气候骤变时更易诱发。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和皮肢创伤感染,发病率15%~30%,死亡率60%~80%,常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山羊链球菌病流行特点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C群兽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在杂交波尔山羊、黄羊、麻羊、黑山羊中易发,特征是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各脏器出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血便,跛行。本病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冬春季节,气候寒冷,长途运输,草质不良时多发,早晨放牧时症状明显。潜伏期3天~10天,病程2天~4天。在新疫区流行时发病急、死亡率高,在老疫区常呈散发。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羊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低下,反刍减弱或停止;口流带泡沫涎液;鼻流浆液性、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偶见眼睑、嘴唇、面颊及乳房部位肿胀;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粪便松软有黏液或血液,死前常有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尤以羔羊多见。 亚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左右,食欲减退,喜卧,咳嗽,流黏性透明鼻液。 慢性型:轻微发热,病羊食欲不振,消瘦,步态不稳,四肢僵硬,咳嗽,有的关节肿胀、跛行或卧地不起,很快消瘦。部分怀孕母羊流产。 山羊链球菌病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或不明显。咽喉部黏膜高度水肿(本病典型特征之一);实质器官炎性肿胀和出血,尤以膜性组织(大网膜、肠系膜等)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气管内充满泡沫状黏液,肺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样病变,呈大叶性肺炎;有的肺脏与胸壁粘连,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黄色积液,心冠沟和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胆囊极度肿大;多数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坏死,被膜不易剥离;有的各脏器浆膜面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 山羊链球菌病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无菌取病死山羊血液、肝、脾、淋巴结涂片或触片,瑞氏染色、镜检见有明显荚膜,呈双球形,间有3个或数个短链状排列的细菌,呈革兰氏阳性。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血液、肝、脾、淋巴结,分别接种血清肉汤、鲜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血清肉汤呈上清透明,管底有絮状沉淀。在鲜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凸起、湿润、光滑、无色、半透明,针尖大小,有溶血环。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动物接种取纯分离物接种于血清肉汤中,经37℃培养18小时,取培养物分别经腹腔注射6只小白鼠,另取3只小白鼠做生理盐水对照。接种后24小时~72小时内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内脏呈败血性病变,肝触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取心血、肝、脾、淋巴结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分离出与上述相同的链球菌。生理盐水对照3只小白鼠无变化。 饲养管理 因链球菌在动物体内是常待菌,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外界应激,才能杜绝该病的发生。 1.勿从疫区、交易市场购种,应从种羊场引种,引进后先隔离饲养1周,确认安全后才能合群。2.做好羊舍的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做好夏秋季的抓膘、冬季保膘工作。冬季及上春每天一定要添加青饲料和补充精料,雨雪天不要放牧。3.每年定期4次~5次驱除山羊体内外寄生虫。4.做好羊圈、场地及用具的卫生,并经常性更换不同种类消毒药水,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要及时清理并堆积发酵。 山羊链球菌病预防治疗 1.预防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预防山羊链球菌病。每年的3月、9月各接种一次,免疫期半年,接种部位为背部皮下。6月龄以下的羊接种量为每只3毫升,6月龄以上的每只5毫升。3月龄内羔羊首免后第14天~21天再免疫1次,免疫期可达半年以上。 2.保健在引种、季节交替、天气变化等外界应激条件大时,可在饮水或精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或强力霉素等抗生素。 3.治疗山羊链球菌病的治疗要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成功率较高。因此农户在放牧、收牧、夜晚时,应细心观察,发现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场所及用具等均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严格消毒,病死的山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方案1:对发病早期的山羊,可选用头孢噻呋钠或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钠或双氢链霉素配合穿心莲一侧肌注,另一侧用10%磺胺嘧啶钠或磺胺间甲氧嘧啶(首次量加倍)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如有混合感染胸膜肺炎的,加20%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或30%替米考星肌注。 方案2:对重病羊,采用静脉注射10%葡萄糖500毫升+VC10毫升+头孢噻呋钠1克+地塞米松2毫升+肌苷10毫升,同时肌肉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0.1克/公斤,安钠咖10毫升。灌服健胃散50克/次+小苏打50克/次+葡萄糖粉100克/次。以上每天1次,连用5天。
  • 山羊在饲养中常见的疫病

    山羊的疫病多种多样,一定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日前,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周宏超博士,周宏超表示,山羊在饲养中常见的疫病有以下几种。 一、烂嘴病。开始在嘴角发生,逐渐蔓延到整个嘴唇,并有厚痂皮的疱疹,重者口腔肿胀、溃烂,不能采食。 治疗方法:①用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再撒青黛散。②先用竹片刮去痂皮消毒后治疗,有三种方法可治疗。一是用草木灰,加桐油调成糊状涂搽;二是用香蕉皮烧成灰,加煤油调成糊状涂搽;三是采用冰硼散涂以患处,2~3天即可痊愈。 二、烂蹄病。该病是粪便和泥泞中的坏死厌氧丝菌引起的山羊羊蹄冠腐烂。病羊跛行,蹄冠出现肿胀、溃烂、化脓、坏死脱落,如不及时治疗,山羊会消瘦而死。 治疗方法:①先用清水将羊的烂蹄洗净,再用10%的硫酸铜溶液消毒。②先将桐油100克煎沸,冷却,再取人的头发10克用火焙枯,研成细末,并取冰片、乳香各10克,研成细末,然后与冷却的桐油及头发细末掺和一块儿,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并包扎好,每周换一次,2~3次可治愈山羊烂蹄病。 三、感冒。山羊感冒后,流鼻涕,磨牙,不安乱走,体温不正常,有时咳嗽。 治疗方法:取大蒜25克,茅草根100克,加水1公斤,煎煮后取汁灌服。 四、咳嗽。该病因寒冷天气受寒或异物刺激引起,病羊流鼻涕,持续性咳嗽。 治疗方法:用蜈蚣泡菜油,冲温开水给病羊灌服,视羊大小,灌服适量,一般性咳嗽一次便可见奇效。 五、肚胀。由于吃了过多的豆科青料,或是突然改变了饲料,胃内异常发酵所致。病羊反刍停止,腹部急剧鼓胀、疼痛不安。 治疗方法:用鱼石脂10克加白酒50克,待鱼石脂溶解后加冷水500克,混合后1次灌服即见效。
  • 产后牛易发病的预防

    产后牛最易发病有三种:生产瘫痪、牛酮血病、乳房炎。下面具体说说这三种病发生原因和应该如何预防。 1、生产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后3天以内,主要是因为牛在产前饲料单一,配合比例不当,饲料缺乏磷钙,过度挤奶,阳光照射不足引起的。如何预防产后瘫痪发生:必须在产乳期过程中注意饲料的配合,满足牛对磷钙的需求,不管是产乳期还是干乳期饲料中必须按照比例加入骨粉,尤其在产前半个月要加大骨粉的喂量,要注意适时干奶,同时在怀孕期要给予充足的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有利于预防产后瘫痪的发生。 2、牛酮血病:一般产后1-2周发生,患牛多见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多发,病发原因主要是牧户饲喂含蛋白质、脂肪丰富的饲料过多,糖类和含纤维素的饲料长期不足,从而引起的机体代谢尽障碍。如何预防酮血病的发生:多饲喂青绿饲料、产糖饲料、多汁饲料。 3、乳房炎:产后造成乳房炎的原因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对乳房保护不当,挤压、创伤、地面不卫生、污染物沾满乳房又没能及时清洗消毒引起的乳房感染。如何防治乳房炎的发生:在牛在分娩过程中把乳房护理好,分娩地面要清扫干净并进行消毒,防止挤压、创伤乳房。产后1-3天内不要把奶一次挤净,挤后用毛巾擦干并每个乳头上涂抹凡士林软膏封闭,可以预防乳房炎。
  • 犊牛脐带疾病防治

    犊牛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人操作不认真,脐带消毒不到位,或碘酒不新鲜,浓度降低,导致对脐带消毒不彻底,或犊牛笼子垫料潮湿、环境卫生差,从而使脐带部位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一些脐带疾病,常见的有脐带炎、脐疝。如果发生脐带疾病没有及时根治,会影响其以后生长发育,对牧场造成隐形经济损失,故牧场一定要注重防治脐带疾病。 一、脐带炎 脐带炎是犊牛出生后,由于脐带断端没有及时、彻底消毒,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为犊牛常见多发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接产时消毒不严,脐带受到污染或犊牛互相吮吸脐带而造成。 1.临床症状 犊牛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0℃~41℃。脐带周围红肿、发烫,中央及根部皮下可摸到大小如小手指粗的索状肿胀物,有时能挤出少量脓汁。当脐带坏疽时,断端湿润、肿胀,呈污红色,化脓并带有恶臭。 2.治疗 先用双氧水冲洗,挤出脓汁,再用0.9%盐水冲洗干净,再用碘酒浸泡消毒1~3分钟,每天两次。并结合全身解热、抗菌消炎治疗,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安乃近全身治疗,3~5天一个疗程;严重的牛可结合头孢、氢化可的松、安乃近、维生素C全身静脉补液治疗,3~5天一个疗程。 3.预防 犊牛出生后用消毒过的手术剪将脐带剪断,留3~5厘米。犊牛出生1小时内用7%碘酒浸泡消毒脐带,时间不少于30秒。犊牛出生后次日再用7%碘酒浸泡消毒脐带,一直消毒到脐带干燥为止。犊牛出生后用麦特爽涂抹犊牛身体,让犊牛的毛保持干燥。出生后犊牛1小时内强制灌服4升优质初乳、经7%碘酒消毒后,及时移到犊牛笼单独饲养,防止犊牛互相吮吸脐带。犊牛笼提前彻底消毒,铺上干净稻草,厚度10厘米。此外,犊牛舍保持干净、干燥、通风,每天用0.3%过氧乙酸消毒。喂奶盆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并浸泡于消毒水中,再取出晾干备用。 二、脐疝 犊牛脐疝是由于脐孔发育不全、没有正常闭锁、脐部化脓感染或腹部发育缺陷等造成的。一般脐疝刚形成时脐孔较小,随着犊牛的生长,腹压加大,脐孔逐渐增大。脐孔发育不全、脐孔感染等,犊牛脐孔不能闭合,极易形成脐疝。一般脐疝刚形成时脐孔较小,随着犊牛的生长,腹压加大,脐孔会逐渐增大。 1.主要症状 病牛脐部呈现明显的半球形肿胀,质地较软,有的紧张,听诊时可听到肠音,犊牛脐疝一般拳头大小。病初多能在改变体位时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并可清楚摸出疝轮。病牛表现不安,食欲下降,体温一般正常,手触摸、按压脐疝,犊牛一般回避、疼痛。 2.治疗 (1)保守疗法:一般在发病初期,犊牛疝孔小,疝内容物易还纳腹腔时实施。将犊牛腹底朝上、四脚朝天保定,先仔细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然后用橡皮乳胶管沿疝孔上方紧紧扎住,2~3周后疝孔一般闭合,下方多余的皮肤组织会坏死脱落。 (2)手术疗法:术前病牛禁食24小时,不限制饮水,保持病牛牛体卫生。将病牛进行侧卧保定,按常规方法对病牛术部进行剃毛、清洗、消毒,采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沿脐疝基部先将皮肤切开,小心分离皮下组织和疝囊壁,暴露囊内容物,主要为小肠和网膜,先用生理盐水将疝内容物冲洗干净,再仔细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然后缝合疝孔,一般用18号丝线采取荷包缝合法,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每天检查病牛的刀口及全身状况,隔天用10%碘酒对刀口消毒,每天监控病牛体温、食欲、粪便情况,保持垫料清洁干燥。病牛全身用头孢、氢化可的松、安乃近、维生素C、高糖静脉补液,连用3~5天。 3.预防 刚出生犊牛脐带不宜剪得过短(留3~5厘米),断脐后对脐带及其周围严格彻底消毒,防止因脐带感染导致疝孔闭合不全。
  • 我国又一首创口蹄疫标记疫苗通过注册

      记者近日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联合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创制的“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A/rV-2株)”通过了新兽药注册。这是继2017年10月“猪口蹄疫O型病毒3A3B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获批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后,又一在国际上首创的口蹄疫标记疫苗获准上市。该类疫苗的特点是应用后能精准鉴别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克服了常规灭活疫苗应用后干扰鉴别诊断的缺陷,将为口蹄疫防控净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畜种的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阻碍活畜和畜产品国际贸易,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为必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在一类动物传染病之首,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重点防控的动物疫病。规划提出采取疫苗免疫逐步推进口蹄疫无疫区建设,达到国际认可的免疫无疫状态。目前,口蹄疫O型和A型病毒在我国分布广泛,周边国家疫情频繁发生,外疫传入风险居高不下,给畜牧业及连带产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剔除感染者,是免疫无疫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感染和免疫动物区分的金标准是检测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或3ABC)抗体,该抗体的指标是国际上评判免疫无疫状态的主要依据。广泛使用的常规灭活疫苗,在口蹄疫有效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疫苗受限于纯化工艺,不能确保完全清除与灭活病毒大小相同的非结构蛋白复合物,多次免疫动物后,仍可检测到口蹄疫病毒3AB或3ABC非结构蛋白抗体,干扰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动物的鉴别诊断,妨碍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净化,给无疫区建设造成极大障碍。   面对现用疫苗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需求,在兰州兽医所口蹄疫研究室主任刘在新博士带领下,宿主抗病毒感染和免疫生物学团队采用反向遗传学技术,缺失和改造了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优势表位基因,成功研制出口蹄疫O型和A型二价标记疫苗。该疫苗能实现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的精准区分,解决了常规灭活疫苗干扰鉴别诊断的问题。“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A/rV-2株)”批准注册,符合我国口蹄疫防控的技术需求,将有力支撑我国口蹄疫无疫区的全面建设。
  • 牛细菌病治疗用药大全

    在牛养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细菌性疾病,并且细菌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种类多的特点,为了保证牛羊养殖的高质量、减少细菌性疾病对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必须深入了解细菌性疾病的类型及防治措施,进而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 一、常见的牛细菌性疾病 (一)肉毒梭菌病 在牛细菌性疾病中此种菌病较为常见,肉毒梭菌病在发病时主要以散发状态为主,该疾病影响牛的运动神经,牛在遭受此种菌病后多呈现进食或日常活动不正常的现象,牛在长时间处于运动神经麻痹及呼吸困难的状态后会导致大量死亡。导致牛患有肉毒梭菌病的主要原因是其食用的草料中含有腐败尸体。 (二)沙门氏菌病 此种菌病与肉毒梭菌病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发病也呈散发状态。牛犊较容易患有此种疾病。其发病的主要症状是牛羊呈精神萎靡的状态,并长时间的腹泻、发烧。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与肉毒梭菌病混淆,需要养殖户仔细诊断。 (三)巴氏杆菌病 该种菌病为热性传染病且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并且此种菌病的类型也呈多样化,其中包含浮肿型、敗血症型以及肺炎型。当牛的舌头或者咽喉处出现了炎性反应则可能是患有了浮肿型巴氏杆菌病。当牛出现食欲不佳、进食困难、精神萎靡且排泄物中带血时可能是患有了败血症型的巴氏杆菌病。当牛长时间的呼吸困难且经常咳嗽时可能患有肺炎型的巴氏杆菌病。 二、细菌性疾病在牛中的具体防治措施 结合上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以下五种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针对于肉毒梭菌病 能够有效防治此种菌病的要点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牛养殖户重视饲料管理工作。确保喂养的饲料中没有腐烂的草料。并对养殖区域做好日常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牛的排泄物、腐坏的饲料或者其他动物的尸体等。另一方面,针对于怀孕的牛要对其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需要为其补充钙、磷等养分。针对于饲料的具体管理方法为,首先加热喂养的饲料,其次静待十分钟后进行投喂,此种喂养饲料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肉毒梭菌病的发生几率。针对于已经患病的牛,需要在发病初期对其注射抗霉素,并控制注射剂量在4mL/次左右,注射完毕后的两小时再注射硫酸卡纳霉素,其注射量由牛的体重决定,一般控制为5万IU/kg。除此之外,养殖户还可以应用补液法治疗患病牛,其要点为将10-50mL5%的碳酸钠注射液与葡萄糖盐水混合,控制5%葡萄糖盐水的剂量为100-1000mL,混匀完毕后再滴注至牛的静脉。 (二)针对于沙门氏菌病 为了减少沙门氏菌病的发生,牛养殖户需要加大对牛养殖区域的卫生管理力度,在饲料方面需要严格管控饲料的质量、确保饲料槽的干净卫生。在饮水方面需要对水槽进行定期的清洗以保证饮水洁净,同时要做好对养殖圈的消毒工作。除了卫生管理方面,还需要为牛接种疫苗,疫苗主要以抗生素药物为主,在接种前需要对牛做药敏试验。为了避免发生用药错误的问题,需要对牛患有的菌病类型进行鉴别与诊断,防止与肉毒梭菌病混淆。 (三)针对于巴氏杆菌病 此种疾病在牛患病到呈现发病状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潜伏期内需要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菌病加以有效的防治。首先做好饲料管理工作。其次要及时隔离已经患病的牛,并对其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最后当菌病导致牛死亡后,养殖户需要及时处理牛尸体并消毒。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牛养殖的质量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需要对细菌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养殖户要加大对饲料管理与卫生管理的力度,有效的降低牛患病的几率,当发现菌病之后需要首先对其进行隔离,再深入分析菌病的类型在明确患有的疾病种类后,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或者预防接种。进而为人们提供高质量、健康的牛产品,促进我国的养殖业健康、长久发展。
  • 羊身上局部毛发掉落,皮肤红痒,羊用后肢搔抓患部

    根据情况,确诊为羊疥癣病。羊疥癣病是由于健畜接触患畜或通过有螨虫的畜舍和用具等而受感染的。在秋冬时期,尤其是阴雨天气,蔓延最广,发病严重。预防措施如下: 一是药物预防,发病地区每年夏季(羊剪毛后一、二周)用杀螨药物对易感动物进行药浴或喷淋。 二是经常注意畜群中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患畜,隔离饲养,迅速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不要使畜群过于密集;畜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对畜舍、用具和一切家畜能接触到的物体,均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喷洒杀螨药物灭螨)。 四是从外引进家畜时,应事先了解该地有无螨病存在;引入后应详细观察畜群,并作螨病检查;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无螨病时,再并群。 ----来自农业科技报
  • 羊快疫病的防治

    1、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草料,避免在清晨、污染地区和沼泽区域放牧,保持羊舍卫生,定期消毒 (可用 3%氢氧化钠液、20%漂白粉乳剂、1%复合酚液或 0.1%二氯异氰尿酸钠液 )。 ②免疫接种 每年定期注射 1~2 次疫苗,如羊快疫、 羊猝狙(或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苗,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初次免疫后,应间隔2~3 周加强 1次。 2、治疗对病死羊及时焚烧,并深埋,防止病原扩散;隔离病羊,抓紧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抗菌治疗。 ----来自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办公室
  • 养殖场疫病频发难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养殖场动物疫病频发,而且老疫病呈非典型化,新的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日渐增多,个别传染病的免疫失败经常发生,很多地方暴发大量疫情,疾病变得越来越难治疗,使很多养殖场损失惨重。探究其根本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动物防疫条件不达标 绝大多数养殖场户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忽视动物防疫条件,没有从建场之初,为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奠定良好基础。一是选址不符合防疫条件。二是养殖场布局不合理。三是设施设备不到位。 四是兽医技术人员缺乏。五是违规操作解剖动物。 二、管理措施不落实 虽然大部分养殖场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但真正落实的还为数不多,还不能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消灭场区病原微生物和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一是消毒制度不落实。二是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三是不定期驱虫。四是养殖档案不健全。五是封闭措施不落实。六是不重视动物福利。 三、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控制动物疫病流行的关键措施。免疫程序包括疫苗的种类、接种的途径、动物接种的日龄、接种次数、剂量等。在生产中,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对防疫是非常重视的,认为只要免疫接种了,就万事大吉,不会有传染病发生了,其实不然,最理想的免疫效果,也只是免疫群体中大部分动物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而不是全部。所以,经过免疫接种的群体,如有强毒侵袭,仍然会有个体感染,甚至爆发。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是疫苗质量有问题。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三是不重视免疫效果检测。四是无害化处理措施不落实。五是高温灭源不重视。六是养殖场不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 四、引种隔离观察不重视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从外地引种越来频繁,但许多养殖场户重视品种质量,忽视引种后管理,引种引来新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养殖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是引种前准备不足。二是引种到场后不隔离。三是盲目引种免疫。 五、兽药饲料使用不规范 随着我国近年来养殖业迅速发展,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兽药饲料作为重要的畜牧业投入品,兽药饲料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直接关系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一部分养殖场不重视兽药饲料质量和安全使用,也是造成养殖场疫病多的罪魁祸首。一是饲料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崇拜动物保健。三是兽药使用误区多。 六、动物免疫功能被抑制 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且难治的根本原因是动物的免疫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引起免疫力低下,免疫应答消失,造成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交差混合感染增加,使动物疫病表现得更复杂,更难治,抑制动物免疫功能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抗生素。二是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三是饲养管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