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越养越瘦,原来是这6个毛病在作怪!

    1、副结核病 牛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奶牛较多见,属慢性间隙性腹泻,但持续时间较长,有些呈现顽固性腹泻,时间一长,动物出现消瘦。本病在反刍动物中都可以流行,最明显的特点是呈现长期、慢性、间歇性腹泻,泌乳量减少,颌下及肉垂水肿,但体温不高。剖检可见病牛空肠、回肠肠黏膜增厚数倍,形成脑回状皱褶,虽坏死但无干酪样物质为其特征。 2、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病原为支原体。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牛出现呼吸困难。慢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动物因长期间歇性、痛性短咳,导致消化机能紊乱,食欲时好时差,因而日渐消瘦。急性型胸膜肺炎的病畜体温升高不退,而慢性型仅呈低热且时有时无,因胸膜增厚并与肋骨粘连的原因,叩诊可呈半浊音。 3、伪结核病 本病由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局部脓肿,严重时波及全身,引起全身多处脓肿。病牛消瘦、衰弱、贫血以至死亡。剖检可见病牛全身有多个脓肿,有时可波及呼吸道引起肺空洞,体温升高和咳嗽等现象,类似流感,但死亡率甚高,应注意区分。 4、寄虫病 患寄生虫病的牛呈慢性、间歇性、渐进性消瘦、贫血、水肿,部分动物出现神经症状,马更明显。水牛最易感,表现为皮肤干燥,皮温下降,最后皮肤干枯、坏死,严重时尾尖可坏死脱落。病牛四肢下部肿胀,胸前水肿,呈不明原因的跛行,状似风湿症。病牛起卧困难甚至卧地不起,类似于衰竭症。 巴贝斯焦虫病的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呈环形或双芽形,在血片中可以找到致病虫体。因该病是由扇头蜱传播,故多发生于蜱活动较多的地方。消瘦仅是巴贝斯焦虫病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牛临床特点除消瘦外,尚有体温升高达41.8℃,持续不退,可视黏膜苍白,贫血,排出红蛋白尿,眼睑和四肢水肿等症状。血液涂片在红细胞内可找到虫体。 牛肝片吸虫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成虫寄生在胆管中,可引起胆管炎、胆管阻塞、实质性肝炎、肝硬化。临床上病牛以消化障碍、贫血、腹泻、消瘦,下颌、胸下部皮下水肿为特征。该病中间宿主椎实螺为淡水螺,用大量水生草饲喂牛,常导致牛患肝片吸虫病。诊断该病依赖于在牛粪中发现肝片吸虫虫卵。 前后盘吸虫病、血吸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病程呈慢性经过,动物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也是诊断消瘦类疾病首先怀疑的寄生虫感染。诊断中除动物消瘦时,应给予适当营养性食物外,很重要的是搜集粪便,检测寄生虫虫卵。临床上采用左咪唑等驱虫药进行治疗,并观察驱虫效果,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5、营养衰竭症 本病因饲料短缺,长期处于蛋白质、能量供给不足,动物劳役,生产负担过重,体内营养物过度消耗所致。反刍动物微量元素钴缺乏,某些寄生虫感染,体内化脓性疾病及血液原虫性疾病均可加速营养衰竭症发生。营养衰竭症的发生是渐进性过程,病牛临床上最明显的症状是消瘦,体温偏低,食欲下降,过度瘦弱,动物卧多站少,行走摇晃,后期卧地不起。病牛皮肤常有褥疮生成,血液粘滞,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下降,本病较易诊断,但不易找出发病原因。 6、微量元素缺乏症 钴缺乏症是反刍动物和具有食软粪习惯的兔、鼠等动物易发的以消瘦为重要特征的疾病。这是因为钴是消化道内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必需微量元素,也是这些细菌合成钴胺素的重要原料。患病动物消瘦、虚弱,有异食癖,被毛枯脆易断,黏膜苍白,两眼泪流不断,绵羊表现为湿面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饲料中添加钴胺素,可很快恢复正常者可建立诊断。尿液中甲基丙二酸和亚胺甲基谷氨酸含量升高,尤其是亚基谷氨酸更灵敏。 铜缺乏症是牛、羊等反刍动物易发的疾病,常因土壤环境中缺铜或因牧草中钼含量过多引起。动物表现长期慢性腹泻、消瘦,稀粪可沿着肛门、后腿流下,经尾巴甩至后躯,沾污被毛。除消瘦、腹泻之外,被毛褪色,黑色变为灰色,红毛变为黄色。尤其是眼睛周围毛色较淡,远观似一副眼镜,又称眼镜牛。绵羊毛弯曲减少,变脆易断。 锌缺乏症,因为产生食欲的味觉素的活性成分是锌,各种动物因缺锌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动物因食欲减少,采食不足而变得消瘦。缺锌动物尚有皮屑增多、掉毛、蹄壳皲裂及繁殖障碍等特点。
  •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以下是农业之友网小编为大家分别介绍的临床症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牛病毒性腹泻急性型: 常见于幼犊,死亡率很高,发病初期表现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40℃-42℃),双相热。 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萎顿等,白细胞减少,以后口腔粘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多有腹泻症状,稀粪呈水样初期淡黄色,后期常伴有肠粘膜和血液,粪恶臭。病犊食欲减少,消瘦,精神倦怠,有的不出现腹泻而突然死亡。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的犊牛,如小脑发育不全,共济失调,有的发生趾间皮肤溃烂、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重症病牛5-7天内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病理剖检变化表现口腔、食道、胃肠粘膜出血、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道中成纵行的小糜烂最有特征,肺部多有大片的出血病灶,肾脏包膜下,肾皮质多有出血斑变化。 牛病毒性腹泻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来,很少有明显的炎症症状,口腔粘膜很少发生坏死和溃疡,但齿龈通常发红,间歇性腹泻,流鼻汁,鼻镜干燥,后变成鼻镜糜烂,可连成一片。眼睛流泪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角膜混浊,有的表现青光眼,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病牛跛行。有的还表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病牛发育不良,衰竭死亡。
  • 秋季来了,谨防羊片形吸虫病

    羊片形吸虫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片形吸虫寄生于反刍家畜的肝脏胆管中,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能导致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是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 流行病学 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动物的胆管内排出大量虫卵,并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其卵经毛蚴、尾蚴,形成囊蚴,最后在牛羊腹腔、胆管中发育为成虫。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沼泽地带放牧的牲畜多发,流行时期多在秋季。 临床症状 片形吸虫病常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贫血、黄疸等。牛多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食欲降低,反刍不正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的瘤胃膨胀或前胃弛缓,拉稀,行动缓慢,耕作无力,粘膜苍白。到后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触动有波动感或捏面团样感觉,无痛无热,高度贫血。如不及时治疗,最后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预防措施 驱除牛羊体内的片形吸虫,有效的药物有硫双二氯酚、硝氯酚、四氯化碳等。要预防本病,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驱虫。本病的传播主要源于病畜和带虫者,因此,驱虫不仅是治疗措施,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应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驱虫两次,南方地区终年放牧,可进行三次预防性驱虫。 2、粪便处理。畜舍内的粪便应每天清除,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和虫体应严格处理。 3、消灭中间宿主。在放牧地区消灭椎实螺,最好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低洼地等措施进行,以改变螺蛳的生活条件。此外,还可以用化学药物灭螺,可用血防67和硫酸铜等。施药的方法可分浸杀和喷杀两种,也可饲养水禽,消灭螺蛳。 4、注意饮水和饲草卫生。片形吸虫病多流行于低洼而潮湿的地区。牲畜在吃草或饮水时最易吞吃有囊蚴附着的草料,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地势较高、干燥的地区放牧。动物最好饮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以预防感染。
  • 夏秋交替,谨防此病!

    夏天已经基本过去,进入秋季,季节交替。胸膜肺炎又不请自来了。近期调查发现,除了哺乳羔羊以外。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占整个羊群的40%左右。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胸膜肺炎的防治工作。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一、流行特点该病是由胸膜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诊上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病程而突然死亡,也有表现为慢性或呈衰弱性消瘦。特别是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病,病菌产生的毒素会导致肺部严重损伤。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拥挤、通风、不良、潮湿等诱因有密切关系。康复羊可带菌几个月。病原经飞沫或气雾在短距离内传播,在集约化饲养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传播,羊为高度专一性的宿主。各年龄段的羊都易感,潜伏期非常短,最短可能只有12小时。急性发病率8-10%,致死率0.4-100%。 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要点有哪些?如何防治?1、诊断要点:易混淆疾病:链球菌、羊肺疫,慢性病例与气喘病。2、防治措施:(1)预防:①加强羊群预防工作,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处理。 ②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卫生、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羊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降低饲养度。③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卖羊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一周才重新用。④整个羊场内外、包括用具等用双链季胺盐消毒液消毒。预防10日消毒一次;发病时一日一次,连续5日消毒。 (2)治疗: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替米考星,四环素等等对本病均有治疗效果。一旦有羊发病,立即隔离治疗,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地塞米松混合注射,一日一次,用两次。同时,整个羊场所有羊只按每吨饲料加入阿莫西林1500克,连续饲喂一周以上。 ②对同栏羊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林可霉素或青霉素等药物,为了减少抓捕羊造成应激,连续用药2天的同时,用以上药物选择饮水或拌料,连续用药一周以上。不但可以有效治疗,同时,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现。 ③药物治疗对慢性型病羊效果不理想。应注意的是,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经治疗的病羊常仍为带菌者。
  • 波尔山羊眼病和流感防治

    【波尔山羊眼病和流感防治】波尔山羊眼病多发生在温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传染很快,多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达90%~100%,但病死率很低。病羊流泪,羞明,疼痛,结膜充血,浮肿,角膜混浊,严重的角膜呈云雾状,最后视力可能完全丧失。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掉膘。 波尔山羊眼病防治方法:(1)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0.5%~1%的明矾溶液进行冲洗。(2)用氯霉素、氟哌酸或红霉素、金霉素眼药膏(水)点眼治疗。(3)用皮脂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0.1%~0.2%氢化可的松)配合抗生素、麻醉药进行结膜下注射治疗。 波尔山羊流感。波尔山羊耐高温不耐低温,酷暑中即便暴晒也很少中暑。但一入秋,羊只早晨大多不太愿意出圈,易患感冒,流鼻涕。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急促(每分钟120次左右),肺部无明显锣音,体温达40.5℃左右。一般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 波尔山羊流感病因:引进的波尔山羊尚未完全适应我省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易导致波尔山羊发生“流感”。 波尔山羊流感治疗方法:每天上午用复方氨基比林20毫升,下午用安乃近20毫升肌肉注射,连用2天,另加地塞米松10毫升注射。经过治疗,第3天可痊愈。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每天每100公斤体重用长效青霉素10毫升、卡那霉素250万单位分别作肌肉注射,每天2次。
  • 牛发热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牛的正常体温为37.5℃~39.5℃,水牛是36.5℃~38.5℃。健康牛正常体温一昼夜内略有变动,一般从夜里1时到上午11时体温较低,中午以后体温略高,相差1℃左右,如果温度差高出这个范围,就称为发热。根据体温升高多少的不同,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热、高热。低热是指体温升高在1℃以内,中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1℃~2℃,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2℃以上。一般认为,发热是肌体抵抗病原体感染能力增强的表现,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短期低热和中热,一般不主张使用退热药物,但如果发热时间持续过久,则必须使用退热药物。 二、对于高热病牛,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应尽早使用退热药物,以减少发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三、发热时牛的代谢率升高,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加大,所以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给予充足的饮水。 四、发热多与感染有关,要尽早确定病因、病原体,尽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
  • 养羊技术分享:羊支气管炎防治办法

    羊患有支气管炎的致病因素有羊舍通风不良,存在大量的有害气体;或饲草中混有尘土;霉菌与寄生虫的侵害等。病羊常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弱,被毛粗乱,放牧掉群。 病初表现疼痛、干性咳嗽,咳声短促,痛苦,随着分泌物的增多,疼痛减轻,病至3天后鼻腔流出黏脓性渗出物,咳嗽时其量增多。当炎性侵害到细支气管时,病羊体温升高1~2℃,呈腹式呼吸,并见有吸气性呼吸困难。 防治此症方法 消除支气管炎的致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尘埃、毒菌的侵害,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 治疗可用解热镇痛剂,如柴胡注射液或复方氨基比林10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消除炎症,可用磺胺嘧啶2~8g。加水灌服,每日1次;或用10%磺胺嘧啶钠2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 牛口炎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治疗牛口炎?

    牛口炎有何临床表现? 采食、咀嚼障碍和流涎。病初,粘膜干燥,口腔发热,唾液量少。随疾病发展,唾液分泌增多,在唇缘附着白色泡沫并不断地由口角流下,常混有食屑、 血丝。口粘膜感觉敏感,采食、咀嚼缓慢,严重时可在咀嚼中将食团吐出。开口检查时可见粘膜潮红、温热、疼痛、肿胀,口有甘臭味。舌面有舌苔,在口腔粘膜有 溃疡面,大小不等。全身症状轻微。 如何治疗牛口炎? (1)用3%左右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口腔。(2)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3)用0.1%的雷夫奴尔溶液冲洗口腔。(4)如果唾液 多,则用2%-5%的硼酸溶液或者1%-2%的明矾溶液、2%左右的甲紫溶液冲洗口腔。(6)用0.2%-0.6%的硝酸银溶液涂搽口腔。(7)用10% 左右的磺胺甘油乳剂涂搽口腔。(8)如果病牛口腔溃烂、溃疡处可涂搽碘甘油。(9)用磺胺噻唑40克,小苏打35克,蜂蜜150-250克,混合后涂在病 牛的舌头上让其舔服。(10)有全身炎症时,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或者磺胺噻唑钠,连续注射5天左右。
  • 山羊四肢无力治疗办法

    羊的腰麻痹病是由一种指形丝状线虫幼虫,通过蚊的叮咬,将幼虫传播给羊,而寄生于羊的脑脊髓腔中,在临床上引起的以腰麻痹或后躯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病状。本病多在阳历的八、九、十,三个月发病。 一、症状 当羊感染了指形丝状线虫幼虫后突然出现后躯运动障碍。初期走路不稳,摇摆,容易跌倒,跌倒后不能自行起立。不能急转弯和后退,以后病羊卧地不起,呈犬坐姿势,前肢叉开,头弯向一侧,眼球震颤。严重的还可出现神经病状。可见到强直性麻痹,突然强直倒地,四肢划动,体温、呼吸、心跳无大的变化。有些病羊卧地吃草。 本病与风湿病的区别。风湿病发病比较缓慢,多见于阴雨连绵,圈舍潮湿,体温一般偏高。用安乃近,水扬酸制剂,强的松以及抗风湿的中药治疗效果显著。而本病的发病比较突然.并且多在八、九、十三个月发病,没有风湿病史,用抗风湿的中西药治疗无效,应首先考虑本病。  二、治疗 1、海群生。羊每公斤体重每次10毫克内服,一日3次,连用2天,也可一次给药20毫克,连续给药2-8天。海群生不仅对指形丝状线虫的微丝蚴和成虫有效,而且对幼虫也有显著的效果。 2、酒石酸锑钾:羊每公斤体重3-5毫克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3、0.1%的灭虫丁注射液。按每公斤体重0.2毫克皮下注射,效果良好。 三、预防 在本病的流行季节(每年的八、九、十,三个月),可每隔3-4周用以上三种药物(任选一种)的治疗量给药一次。
  • 牛蹄腐烂,蹄壳变形脱落,卧地不爱站、不爱吃料是怎么回事?

    养殖户咨询:我家的成年牛蹄部腐烂,严重的蹄壳变形或脱落,经常卧地,不爱站起来,走路一瘸一拐的,不爱吃料,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答:根据上述病情,结合疾病发生特征来看,出现上述情况,你家的牛可能是患了腐蹄病 病因分析 牛腐蹄病是牛蹄部趾间的腐败性皮肤炎症。牛腐蹄病全年都有发生,以7-9月最多。该病多发于成年牛身上,一般舍饲牛和乳牛发病较多。 当饲养管理不良,牛舍阴暗潮湿、泥泞不洁,积粪、积尿不及时清除时;运动场高低不平,砖、碎玻璃、炉渣等尖锐物容易刺伤牛蹄时;或牛蹄角质变软,蹄冠和蹄壁有裂缝时,牛都可能被各种腐败菌侵入感染而发病。同时,牛的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锌、维生素A和D缺乏时,也容易造成牛营养不良,促发该病。另外,节瘤拟杆菌感染时也可引起牛腐蹄病的发生。 该病菌通常寄生在牲畜的身体组织中,长期存在会给牲畜的蹄部造成炎症,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当与坏死梭杆菌共同作用时,该疾病就会发生。 发病牛初期蹄间肿胀,后逐渐向上蔓延至蹄冠,病牛频频提举病蹄,以蹄尖着地,喜卧,不愿站立,患部皮肤潮红、肿胀,行走有痛感,跛行。严重时,蹄球、蹄冠会化脓、腐烂,流出脓性液体,恶臭,蹄底受脓汁的浸渍,出现表面发黑且比较深的小洞。出现全身感染时,病牛体温将升高至40℃-41℃,此时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奶牛产乳量下降,蹄壳脱落或腐烂变形。若不及时治疗,患牛将卧地不起,最后衰弱死亡。 治疗方法 该病治疗的原则是消炎止痛,防止败血症的发生。首先除去患牛蹄部腐烂坏死组织,修削坏蹄,扩大蹄底腐败孔,排尽孔内渗出液,彻底挖除腐败坏死组织,需挖到流出鲜血为止。然后应用饱和硫酸铜或5%碘酊消毒,再撒布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末,还可撒布青霉素鱼肝油乳剂或磺胺粉。深部腐烂者,在彻底挖除坏死组织后,可用松馏油纱布堵塞,外系蹄绷带,1-2周更换绷带一次,直到孔口愈合。病情严重者,可结合全身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及用药请咨询当地兽医。 预防方法 加强牛群科学饲养管理,满足矿物质的需要,合理搭配钙磷比例。平时要注意牛蹄部的护理和修整,保持牛舍、运动场的清洁干燥,清除牛舍和运动场内的各种尖锐物,避免造成蹄部、皮肤和黏膜损伤。一旦出现外伤应及时消毒,必要时可设消毒槽,槽中放入1%-3%硫酸铜溶液。对病牛隔离饲养,彻底消毒污染场所,可有效减少发病。此外,可加强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牛蹄质量,提高牛的抵抗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