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的东毕吸虫病的病原是什么,如何治疗

    羊的东毕吸虫病是由东毕属的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和其他多种动物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内,引起贫血、消瘦与营养障碍等疾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尾蚴也可引起人的皮肤炎症,但不能在体内发育。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羊东毕吸虫病的防治方法。 羊东毕吸虫病的病原 东毕属吸虫的形态共同特征为:虫体乳白色,圆形线状,略弯曲雌雄异体。雄虫有睾丸70-80个,从腹吸盘以后的体壁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较细长,通常雌雄虫体呈合抱状态。虫体大小以常见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例:雄虫平均长度为4.47mm,宽0.39mm;雌虫平均长度为4.83mm,宽0.095mm。虫卵呈椭圆形无卵盖。卵的两端各有一附属物,一端尖一端较钝。子宫内通常只有一个虫卵。东毕吸虫的发育均需经过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幼虫等阶段。其中胞蚴及尾蚴需在中间宿主椎实螺的肝脏中发育,并通过无性繁殖大量增殖(成数千倍的增加)。 羊东毕吸虫病的治疗 ①吡喹酮。剂量每千克体重60-80mg,分2次内服。 ②硝硫氰胺。剂量按每千克体重4mg,配成2%水悬液,颈静脉1次注射。 ③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剂量按每千克体重700mg,分7日7次内服。 ④敌百虫。剂量按绵羊每千克体重70-100mg;山羊每千克体重50-70mg,1次内服。 也可应用敌百虫、硫酸铜等药物杀灭水源内的毛蚴、母胞蚴、尾蚴,防止牛、羊被感染。
  • 母牛不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母牛不孕是指达到繁殖年龄的母牛经过一定次数的配种后,仍不能怀孕的现象。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母牛不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导致母牛不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先天性不孕、饲养性不孕、管理性不孕、繁殖技术性不孕、疾病性不孕。 一、先天性不孕 主要是由于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而引起的不孕,这种母牛一般不留作种用,应当淘汰。 二、饲养性不孕 主要是由于饲养不当(饲料单一,质量较差,营养不平衡等)使母牛生殖机能衰退或紊乱引起的,只要平时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保证青绿多汁饲料和精料的均衡供应,饲喂的日粮基本符合母牛的生长、生产的营养需求就可以得到解决。 三、管理性不孕 主要是由于饲养环境寒冷、潮湿、无光线、通风不良,过度劳役而没有合理休息,或泌乳过多使母牛生殖机能障碍而引起的不孕,只要改善管理条件,合理使役就可以得到恢复。 四、疾病性不孕 母牛不孕症大多是由于卵巢疾病和子宫疾病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到了配种时期但母牛不发情或没有发情特征,或者好像是发情但发情特征不明显;有的发情周期不定,或长或短;有的发情时比正常的发情时间长,尽管输精但不排卵;有的表现出慕雄狂,体型像公牛,经常发情,常追爬其他牛,发出如公牛一般的叫声。
  • 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诊断及治疗技术要点

    口蹄疫在偶蹄兽中突然相继出现体温升高、饮欲废绝、反刍停止,继而在口腔黏膜、鼻镜、口角、乳房和蹄部出现水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 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1)本病仅感染偶蹄兽,偶尔感染人和其他动物。 (2)各种年龄的偶蹄兽均易感,而以幼龄发病严重,甚至因心肌受损而死亡。 (3)病牛除体温升高,口腔、鼻镜、乳房皮肤和蹄部出现水疱外,产奶量严重减少。常因此病继发乳房炎。 牛口蹄疫的临床诊断 (1)本病在病牛口、蹄、乳房部出现水疱之前,突发高热达40.0-42.5℃,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心跳加快,瘤胃蠕动微弱,口腔发红充血。病牛由于唾液分泌加强,表现出不停吮咂。排粪稍稀黏或干,尿少而黄。24-48小时后,开始在上述部位出现水疱,水疱壁菲薄,疱内充满清亮液体,水疱破溃后形成浅平烂斑。奶牛一开始出现体温升高,奶产量就明显减少。大约36小时后,乳汁变性带有絮状或块状凝乳,挤奶不畅通,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用乳针放奶,极易诱发乳房炎,每次流行后总会有大批奶牛被淘汰。 (2)心肌麻痹型。病毒侵害心肌,造成局灶性心肌坏死,在水疱破裂后突然死亡。 (3)犊牛患病时水疱不明显,以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为主,死亡率高。 牛口蹄疫的剖检 病牛除口腔、鼻镜、蹄部和乳房皮肤有水疱或烂斑外,在咽喉、气管和前胃黏膜,尤其是在瘤胃肌柱有圆形烂斑或溃疡,真胃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状斑纹,故称“虎斑心”。 牛口蹄疫实验室诊断 为了对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病毒毒型的鉴别,须进行实验室检验(病毒分类鉴别、血清学试验等方法)。 鉴定毒型的重要性,在于有针对性地使用与当前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以便达到预防效果。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发生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偶尔侵害人和其他动物。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牛口蹄疫症状及治疗技术要点。 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本病在病牛口、蹄、乳房部出现水疱之前,突发高热达40.0-42.5℃,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心跳加快,瘤胃蠕动微弱,口腔发红充血。病牛由于唾液分泌加强,表现出不停吮咂。排粪稍稀黏或干,尿少而黄。24-48小时后,开始在上述部位出现水疱,水疱壁菲薄,疱内充满清亮液体,水疱破溃后形成浅平烂斑。奶牛一开始出现体温升高,奶产量就明显减少。大约36小时后,乳汁变性带有絮状或块状凝乳,挤奶不畅通,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用乳针放奶,极易诱发乳房炎,每次流行后总会有大批奶牛被淘汰。 (2)心肌麻痹型。病毒侵害心肌,造成局灶性心肌坏死,在水疱破裂后突然死亡。 (3)犊牛患病时水疱不明显,以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为主,死亡率高。 牛口蹄疫的治疗要点 牛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天自愈。为促进痊愈、缩短病程,特别是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对病牛施行全程的护理和必要的治疗。在病牛体温基本恢复后,及时给予柔软易咀嚼、易消化的饲草,适当给予精饲料。 对连续数日不吃的病牛要进行必要的全身维持治疗,可选用强心补液、补糖的方剂,也可在病初就选用中药清热、泻火、排毒、利尿方剂。对水疱破溃病例,可用。.1%高锰酸钾液或1%-2%硼酸溶液洗漱口腔;用碘甘油、紫药水等涂擦口角、鼻镜及乳房部溃疡,用3%臭药水、来苏儿或5%硼酸液洗刷患蹄后,用青霉素软膏、碘仿乳等涂擦。 对乳房水疱破溃、无法挤奶者,还要及时用通乳针放出。使用通乳针时一定要把通乳针和乳头孔严格消毒,否则,可能会招致乳房感染。
  • 冬春季羔羊疾病高发,这些常见疾病要注意防治

    每年的冬春季节是母羊产羔羊的旺季,此时天气寒冷,不适合进行放牧,但是一直圈养又容易得病。这样一来是很影响羔羊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所以专家提醒,冬春季节一定要注意防治这些疾病,确保羔羊的健康生长发育。那么冬春季节的羔羊常见疾病有哪些?又该如何防治呢? 1、痢疾痢疾是急性肠道传染病,羔羊患有痢疾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低头拱腰,伴有腹泻症状,粪便呈现灰白色或淡黄色,之后粪便会由灰白色变为红色或褐色,伴有腥臭味,这种病有很高的死亡率,所以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治该病。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水充足。注意气温变化,羊舍内温度不能太低,且保持干燥。羔羊降生后需喂服土霉素,每天一次,连喂三天。对羔羊应多观察,做到有病及时发现,若发现发病羔羊,要及时隔离治疗。每天定时对羊舍进行清扫,按时消毒。另外,做好羔羊的疫苗接种工作是减少羔羊患病的重要措施。   2、咀疮羔羊咀疮也是常见疾病,这种病由山羊脓疱性皮炎病毒引起,在口、唇等处皮肤形成丘疹、溃疡或疣状结痂。本病是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羔羊的健康。因此羔羊一旦患病要立即进行隔离,用高锰酸钾、碘酊、甘油、紫药水、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治疗,并对圈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3、肺炎肺炎也是在羔羊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断奶过早等原因导致的抵抗力降低引起的。预防羔羊肺炎要加强对羔羊的饲养管理,并且喂足母乳,保持羊舍干燥温暖、通风良好。治疗肺炎可以用青霉素或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   3、白肌病羔羊容易患白肌病,是伴有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并发生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肌坏死的微量元素缺乏症。患病羔羊会出现精神不振,拱背,运动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发现此病症应及时使用硒制剂进行肌肉注射。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优质豆科牧草,使母羊产羔前得到补硒,也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5、矿物质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也是羔羊常见病症,患病羔羊主要表现为较瘦弱,被毛粗糙,食欲减弱,磨牙,口腔干燥,排灰白色稀粪,常出现舔食、啃咬和吞咽异物,尤其爱啃墙圈土。针对以上症状应对羔羊提早补饲矿物质添加剂和硒、铁等微量元素。   4、腹泻羔羊在冬春季容易发生腹泻,该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如母乳不足,营养不平衡,圈舍寒冷,卫生和通风不好等。对出现腹泻的羔羊应及时进行治疗,可口服收敛吸附剂(活性炭约30克,鞣酸蛋白2克,水适量),并注射抗菌消炎药物。预防措施是对其进行合理饲喂,保证营养充足。保持羊舍卫生清洁,让羔羊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那么要怎么预防才能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呢?1、 在冬春季要加强对泌乳母羊的营养供给,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母羊主要补饲干草和精料,在母羊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要选择品质优良的干草和精料进行喂养。如果在产羔的1—3天内,母羊膘情较好则可以不喂精料,只喂干草,这样可以防止母羊消化不良。有了健康的母羊才能为羔羊的出生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2、羔羊出生后,仅靠初乳吸收营养物质。初乳具有特殊的抗体和营养物质,所以羔羊出生后要尽早哺喂初乳,这样能提高羔羊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几率。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和喂养方法以外,羔羊要提早进行补饲,这样可以促进前胃的发育,一般羔羊在10日龄开始到断奶都要进行补饲,还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饮水应是洁净的温水,如果羔羊过度缺水或者用水不卫生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 牛流行热病的治疗方法与治疗原则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3-5年一次小流行,6-8年一次大流行,近20年来未见发病,但不可放松警惕。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牛流行热病的治疗方法与治疗原则。 牛流行热病的临床诊断 (l)带有群发性:该病流行之初,见到第一个病例后,距第二、第三个病例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随后就会大量发病,明显地带有群发性。 (2)典型症状:病牛体温41.5-42.5℃,流泪,流泡沫样涎水,鼻流稀薄清汁。随后变黄稠鼻汁,腰僵硬,两后肢踱行,饮二、防治要点 牛流行热病的防治原则 对病牛加强护理,配合必要的药物调理,可促进康复,减少奶产损失。中西分用或结合。 【预防接种】本病常发地区可在春夏之交,吸血昆虫活动之初接种疫苗。选择鼠脑弱毒疫苗、结晶紫灭活苗、亚单位疫苗,以及近年来研制的病毒裂解苗,都有良好效果。 牛流行热病的治疗原则 (l)中药方剂:黄芩、生地、知母、山豆根、射干、双花、连翘、大青叶、柴胡、板蓝根、薄荷、生石膏、甘草等,水煎灌服。 (2)西药疗法:肌注解热镇痛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必要时可采取强心、补液等措施补充营养,维持治疗。 牛流行热病的案例和分析 发病黄牛体温41.8℃呼吸迫促,心跳快而有力,瘤胃蠕动弱,轻度臌气,流泪,结膜充血发红,鼻流清汁,口角有带泡沫的涎水;角根耳梢发热,鼻镜无汗稍干,初步诊断为感冒。第二天又发现一例同样病例,我们马上考虑到可能是流行热。
  •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流行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是严重危害国内外肉牛养殖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该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包括支原体、病毒和细菌等特异性病原以及运输应激等多种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该病的攻关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研究和临床防控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仍认为该病将是未来10~20年养牛业所面临的主要疾病。我国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对该病的防控水平。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流行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1、流行与危害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型、肺炎型、白喉型。   上呼吸道感染型是指鼻、气管、咽喉被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临床反应比较轻微,主要症状为咳嗽、发烧、流鼻涕、食欲下降等;肺炎型也可以称为下呼吸道的感染,是最为严重的类型,主要是该类疾病涉及到上呼吸道感染的纵深,或者因为自身免疫机制被破坏而导致的肺部感染,病牛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严重,呼吸困难;白喉型主要发生在喉部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可引起呼系统和其他部位的病变及感染,牛在感染此病后会出现呼吸道感染严重,呼吸噪声大,严重患牛可造成喉头肿大、肺部气流受限而最终死亡。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在美国、欧洲等牛产品发展较迅速的国家都被认为是直接导致肉奶产品经济损失的最大疾病之一,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在上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损失会导致牛的大量死亡和肉奶制品的滞销,而且会产生巨额的诊断及医疗费用且这样的过程是长期的,影响也是长期的,间接造成的饲料、牛的生长速度、周期、肉质等的下滑恶性循环。据报道,在美国每年因为牛的呼吸疾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6~25亿美元,在欧洲产生的直接损失费用为6亿欧元之多。而我国对该疾病的关注开始于2008年的牛支原体肺炎,当时牛因该类疾病导致的致病率达45%以上。致死率更是高达10%,流行严重的时候可达50%左右,且在整个的治疗周期中所持续的时间较长,多达1个月以上,而且治疗效果差,治疗后牛的后遗症严重,生长缓慢,会出现诸如关节炎等严重影响牛的生长的疾病。   2、病原学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主要有牛支原体、细菌性病原和病毒性病原所引起的。下面集中介绍下导致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病毒类型,致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简单介绍其中的常见多发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牛疱疹病毒I型,是DNA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为主的急热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除明显的鼻炎和支气管炎外还容易导致流产。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给专业养殖人员造成了巨额损失。我国目前对此病的主要措施是给牛注射疫苗,且没有在商业范围内实行开来,所以我国面对此病的形式依然严峻。   3、防治对策   对牛的品种引入严格要求,可采取直接从牛原产地买进的方法,在购买时详细了解其基本健康和日常生活情况,在运输之前一段时间接种预防牛呼吸疾病的疫苗;在到达运输地之后给牛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该环境进行定期细菌检测并采取灭菌措施,牛的食宿都应给予合理的安排。   牛出现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早期就给予及时治疗,对牛的痊愈和生长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牛的生长过程中应给予周期性的检测、检查,时间也最好定在每天早晨,越早发现牛的不良反应越利于保证整个牛群的健康生长,减少不必要和无法承受的损失。   个别牛场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如在运输到达之后给全牛群用药,或按照一定比例的牛出现症状时对全牛群用药。美国有相关专家就总结了美国过去近三十年的对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研究成果,发现在牛群中开展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有效防控,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 牛布氏杆菌病症状及临床诊断方法

    布氏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布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发生的,以流产、死亡、胎衣不下、胎膜水肿、恶露不尽,雄性的睾丸炎附睾炎,化脓性骨关节炎为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牛对本病的易感。 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l)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 (2)生殖活动以后,尤其妊娠母牛最易感。初生3个月龄的幼犊受到感染后,如将其移入净化环境可自行痊愈。感染7月龄牛犊,即使移入净化环境,也不能摆脱布氏杆菌病的罹患。 (3)在新感染牛群往往会引起大批母牛相继流产,以后再发生流产的数量会大为减少,即使发生二次流产,多数比上次流产的怀孕月份大。 (4)曾发生一批布氏杆菌病后的牛场,以后发病率虽减少,如果引入易感(健康)牛,还会出现同样的传染性流产。 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当畜群中有多头牛相继发生流产、死产,死亡胎儿肺水肿、充血,心外膜和脾囊出血;胎衣不下或胎膜水肿,有炎性渗出等;流产后的母牛恶露排出期延长,2-3周后变为浓性恶臭。遇到上述情况,可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流产,确诊尚需进一步实验室检验。 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除病理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牛主要是进行血清学凝集实验及补体结合实验。对无病乳牛群可用乳环状实验作为一种监视性实验。近年来,不少新的方法用于检验本病,包括间接血凝实验、抗球蛋白(coombs)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usa)荧光抗体法、dna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布氏杆菌病的防治要点 (l)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未感染畜群中采取自繁自养的方法,是控制本病传入的最好方法。为了扩大畜群或引进良种时,必须严格执行包括布氏杆菌病在内的诸项检疫。购进的牲畜要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呈阴性者,才可与原有牲畜混群。清净的畜群还要定期检疫(至少每年1次),一经发现,即应淘汰。 (2)畜群中一旦发现流产,除隔离流产母畜和消毒环境及流产胎儿、胎膜外,应尽快做出诊断。确诊为布氏杆菌病或在畜群检疫中检出本病,均应采取措施,将其消灭。消灭布氏杆菌病的措施是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畜群及主动免疫接种。
  • 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及防治要点

    牛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弱,渐进性消瘦。其病理特征是在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牛结核病诊断要点 在牛群中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顽固性下痢、慢性乳房炎、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被毛焦糙粗乱等症状,可初步诊断。结核病患牛精神萎靡,不愿活动,易疲劳,或出虚汗。 牛结核病的剖检 (1)肺结核,在肺脏表面有很多粟粒至豌豆大的白色结节,切面呈干酪样坏死并发生钙化,切割时有沙砾感。有的由于机体抵抗力低、病原菌毒力强,病变部组织溶解,在表面形成糊状,边缘有增生性肉芽肿,严重的可导致空洞。 (2)胸腹膜发生结核时,浆膜密布半透明结核结节,类似于珍珠状,故称为“珍珠结核”。 无论任何组织器官患结核病灶,共同的特征是形成结核结节或肉芽肿。 牛结核病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定期检疫,必要时免疫接种。奶牛要每年进行2次包括结核、布氏杆病在内的健康检疫,群体内发现结核病患牛时隔离治疗,严重的要淘汰。对阴性牛要预防接种。 【治疗】治疗可肌注链霉素,口服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氨酸等。注意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程发展缓慢,治疗也需要漫长的过程。治疗时除需要药费支付,还要有隔离条件,除非是优良品种考虑隔离治疗外,一般均予淘汰。
  • 羊传染性脓疱治疗 用什么药

    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羊传染性脓疱型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羊的口内外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红斑、丘疹、水疱及脓疱,虽后形成痂块。 一、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主要传染源是病羊,绵羊和山羊也可交互传染。主要通过与病羊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而感染。绵羊最易感,在产羔季节容易流行,山羊在年龄上则无严格区分。有继发感染时,则恢复时间延迟,死亡率可达10%-20%。耐过的羊可以获得高度的免疫力。 【临床诊断及剖检】 (1)绵羊:潜伏期为36-48小时。病初出现稍高起的红色斑点,迅速经过丘疹、水疱及脓疱三阶段,形成坚硬痴块。痂块初呈红棕色,后为黑褐色。痂块除去后下面为凹凸不平而呈桑葚状的肉芽组织,易出血;有的在痴块下形成穿入深层组织的瘘管,压之有浓汁流出。 (2)奶山羊: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缺水疱期。一般只侵害山羊,绵羊不受感染。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两侧口角部、上下唇的内外面、齿龈、舌尖表面及硬腭等处,少数见于鼻孔及服周围或乳房上。患羊精神正常,经2-4天红疹全部变为脓疱。病程为3周左右。 二、羊传染性脓疱治疗要点 (l)常用消毒剂:2%火碱,10%生石灰,20%草木灰溶液。 (2)病羊加强护理,供应清水,吃草料困难时可给予鲜奶或稀料。 (3)病情轻者可以自愈。严重病例,应每天给疮面涂以2%-3%碘酊,1%煤酚皂溶液,3%龙胆紫或5%硫酸铜溶液。也可用防腐性软膏,如3%石炭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如果口腔内有溃烂,可由口侧注入1%稀盐酸或3%-4%氯酸钾,让羊嘴自行活动,以达洗涤目的,然后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 三、羊传染性脓疱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 【症状相似】本病与羊痘的鉴别,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全身反应严重,体温升高;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 【病变相似】 (l)本病与坏死杆菌病的区别。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疱、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进行细菌学和动物试验即可区别。
  • 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在pH3时,瞬间丧失感染力,PH5.5一秒钟内90%被灭活;1%~2%氢氧化钠或4%碳酸氢钠液1分钟内可将病毒杀死。-70~-50℃病毒可存活数年,85℃1分钟即可杀死病毒。牛奶经巴氏消毒(72℃15分钟)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日,在麸皮中能存活104日。紫外线可杀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对病毒无作用。   疾病症状   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体内后,经过2~3日,有的则可达7~21日的潜伏时间,才出现症状。症状表现为口腔、鼻、舌、乳房和蹄等部位出现水泡,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状;乳头上水泡破溃,挤乳时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溃,蹄痛跛行,蹄壳边缘溃裂,重者蹄壳脱落。犊牛常因心肌麻痹死亡,剖检可见心肌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带状或点状条纹,似如虎皮,故称"虎斑心"。有的牛还会发生乳房炎、流产症状。   牛的潜伏期2~7天,可见体温升高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粘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之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壳脱落。该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不高,在1%~3%之间,但在犊牛,由于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防治措施   预防   ⑴认真做好早期的预防接种,免疫时应先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可用于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特别是控制疫情,保护幼畜。   ⑵如果已经发生疫情,应根据我国有关条例,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由发病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锁,严禁人畜来往;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及污染环境随时进行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毒型,用相应疫苗对易感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封锁区最后一只病牛死亡、急宰或痊愈后14天,经过全面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消毒时可用2%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或20%~30%的热草木灰水、5%~10%氨水等治疗对于病牛首先要加强护理,例如圈舍清洁干燥通风透气,供给柔软饲料(如青草、面汤、米等)和清洁的饮水,经常消毒圈舍。在加强护理的同时,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口腔治疗: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0.2%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10%~20%碘甘油或1%~3%硫酸铜,也可散布冰硼散、豆面及各种抗菌药物软膏,都能收到明显效果。蹄部治疗:用3%来苏儿、1%福尔马林或3%~5%的硫酸铜溶液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水洗净后涂以抗菌软膏或涂以20%的碘甘油,然后用绷带包扎。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多洗蹄子,以防潮湿妨碍痊愈。乳房治疗:挤奶时要常规消毒,温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磺胺软膏。挤奶时,动作要轻,必要时可用导管。患牛有并发症或恶性口蹄疫时,除局部对症治疗外,可应用强心剂和营养补剂、抗生素等治疗,必要时,用葡萄糖或盐水加抗生素输液治疗。或在饮水中加些烧酒。也可采取病后20天以上的牛全血或血清,按每千克体重2毫升进行注射治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