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李氏杆菌病治疗方法

    李氏杆菌病又名旋转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典型症状为脑炎,有时可引起孕羊大批流产。 羊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l)病羊及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老鼠也可能是本病的疫源。 (2)自然感染途径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损的头部皮肤,也可由蜱、蚤、蚊类等传播。此外,饲喂污染本菌的青贮饲料也可引发该病。 (3)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本病,以羔羊及孕羊的敏感性最高。 (4)主要发生于冬春两季,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本病只能使一部分羊发病,死亡率可高至10%。初期染病者很难耐过,后期发生者尚有复原希望。 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l)病初短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消失。 (2)视力减退,眼球常突出,眼睛发炎。 (3)多数病例表现脑炎症状,如步态蹒跚、转圈、头抵障碍物不动、倒地、四肢呈游泳状、颈部僵直、角弓反张、昏迷、死亡。 (4)孕羊流产,绵羊多在产前3周左右发生无先兆性流产,全部流产羊只的胎衣都滞留2-3天,其后不经任何处理均自动排出。全部流产羊都能安全耐过而最后痊愈。羔羊多以急性败血症而迅速死亡。 (5)病程一般为2-3天。 羊李氏杆菌病的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消除传播媒介。搞好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早发现早治疗,精心护理病羊。 【预防接种】尚无满意的疫苗。 【治疗】 (1)一旦发病,对栏圈应用5%克辽林,或5%来苏儿,或5%漂白粉,或3%石炭酸,或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2)对受威胁的羊群,可在饲料中加入004%-0.05%的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连续饲喂5-7天,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3)对发病羊只应隔离治疗,使用磺胺类药物与抗生索联合应用,效果满意(青霉素疗效差)。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0l克,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均肌肉注射,2次/天。有神经症状者,再结合肌注氯丙嗪,每千克体重l-3毫克。 羊李氏杆菌病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 本病与羊许多中毒病相似,但多数中毒病体温不高,可造成大批发生,且身强体壮、能吃能喝的羊只发病严重;中毒性脑炎为非化脓性的脑炎。
  • 牛骨软症发生的原因?如何防治牛骨软症?

    牛骨软症是成年牛由于饲料中矿物质钙、磷不足或钙与磷的比例不当,以及维生素D缺乏等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造成软骨内骨化完成后重新进行脱钙(骨吸收),由过剩的未钙化的骨样组织(骨基质)所取代,临床上以消化机能紊乱、异嗜、跛行、骨质疏松和骨骼变形等为特征的全身性矿物质代谢性疾病。骨软症主要发生于饲料单纯、营养价值不全的冬季舍饲成年牛群,特别是妊娠或泌乳性能高的奶牛群,呈地方性暴发。由于发病率和淘汰率较高,给养殖业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因长期单纯喂给钙多于磷的饲料,或钙、磷均少的饲料,导致钙磷比例不平衡而发病。妊娠牛因胎儿生长的需要,以及产奶盛期,大量钙磷随乳排出,均可使体内钙磷相对缺乏。病初,表现消化不良、异食,舔食墙壁、泥土、沙石,砖块等,不断地磨牙或空嚼。随后病牛喜卧,不愿站立,伏卧时常变换体位,有时呻吟;站立时拱背,四肢叉开,运步不灵活,出现不明原因的一肢或多肢跛行,或交替出现跛行。严重者骨骼肿胀、变形、疼痛,下颌骨肿大增厚使口腔闭合困难,各关节尤其是四肢关节粗大不灵活,四肢骨、肋骨、脊椎骨弯曲易骨折,尾椎骨移位、变软,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肿胀。   如何防治牛骨软症?   首先应从调整日粮着手,饲喂富含蛋白饲料、豆科牧草等,以使钙、磷含量及其比例达到正常需求。对缺钙性骨软症病牛,若奶牛可根据泌乳量在日 粮中适量添加碳酸钙、磷酸钙或柠檬酸钙粉,成年奶期奶牛钙、磷饲喂量分别不少于55 g/天和20g/天;泌乳牛则分别为2.5g和1.8g/kg乳量。 预防:平时按饲养标准配合日粮,保证日粮中钙、磷含量及其比例,适当运动,多晒太阳。 治疗:发病后,要改善饲养管理,多喂青干草或富含磷的饲料,减少蛋白质或脂肪性饲料,适当运动,多晒太阳。同时,静脉注射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100ml,连续几天可获一定疗效。对缺磷性骨软症病牛,在日粮中除添加磷酸钠(30~100g)、磷酸钙(25~75g)或骨粉(钙:磷为5:3,30~100g)外,还可用8%磷酸钠注射液 300m1或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500m1,静脉注射,每天1次,3~5天为一疗程,可使病情轻减直至痊愈。为防止出现低钙血症,可静脉注射10%氯 化钙注射液或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适量。为增进肠管对钙、磷的吸收利用,可应用维生素D制剂。
  • 牛副结核病如何诊断 牛副结核病治疗方法

    牛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主要见于牛的一种慢性肠道性传染病。病原为一种似禽型结分枝杆菌的抗酸分枝杆菌。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牛副结核病治疗方法。 牛副结核病临床诊断 顽固性腹泻与消瘦是本病典型临床表现,而以饲养管理水平低、环境条件差、高产奶牛多发。由于引起顽固性腹泻的病较多,确诊副结核病须作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病原菌检查,对临床病例可刮取直肠黏膜或粪便的小块黏液及血液凝块。尸体可刮取回肠或回盲瓣黏膜,制成涂片,作抗酸染色镜检。另作变态反应诊断、血清学诊断、免疫斑点试验、dna技术。 牛副结核病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犊牛期的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严格检疫,及时淘汰。 【严格检疫】引进牲畜时必须检疫,确认健康方可混群。曾检出过病牛的假定健康群,在密切观察和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牛只每年进行4次(间隔3个月)变态反应,阴性牛方准调群或外调。连续3次检疫均为阴性时,可视为健康群。 【及时淘汰症状明显病牛】经过各种检验均为阳性临、床症状明显的牛及时淘汰。但对妊娠后期的牛,可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待分娩后哺喂幼犊3天初乳后予以捕杀。对变态反应阳性、临床症状较轻者隔离饲养,分批淘汰。 【消毒】病牛污染过的场地、牛舍、饲槽、用具等,用生石灰、来苏儿、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等喷洒或浸泡消毒。粪便堆积高温发酵后方可作肥料。 治疗牛副结核病的注意事项 临床上引起顽固性腹泻的病实在太多,凡发生顽固性腹泻的病例也必定很消瘦,如肠结核、沙门菌、附红细胞体病、内寄生虫病、铅中毒、营养不良等。因此,不进行实验室检查,就信手开些肠道消炎药、涩肠止泻药、驱虫药,甚至治疗脾虚腹泻的中药等,大多无效,有的见效,但一停药,仍然照泻不误。
  • 羊快疫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6月龄至24月龄间的羊。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气温多变时易发,多为散发,很少出现群发。绵羊的发病率高于山羊。   一、发病症状   羊发病突然、病程急、死亡快。晚上进圈时还无异常,第二天早晨发现死于圈舍或在放牧或采食过程中突然死亡,病羊。往往不表现临床症状即死亡。有些羊临死前疝痛、磨牙、痉挛。在做过羊快疫疫苗注射预防,但免疫不健全的羊群中,其发病过程的急剧性明显减慢。   病程长者,体温可升至41℃左右,食欲废绝,沉郁、呆立,结膜苍白,腹痛腹胀,急剧腹泻、粪便黑绿色,粪便中少数有血液,极度瘦弱,多在发病后数分钟至5天内死亡,治愈率较低。    二、治疗方法   严重的急病例大多发病迅速,来不及治疗即发生死亡。对病程较长者通过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但治愈率较低,一般只有50%~60%的治愈率。   1、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单位,首次剂量加倍,每天3次,连用3-4天。   2、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按每次每千克体重0.015-0.02g(以磺胺嘧啶计)肌肉注射,每天2次。   3、内服磺胺脒0.2g/kg体重,第二天减半,连用3-4天。    三、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   (2)每年秋冬、初春季节不在潮湿地区放牧。   (3)在易发季节,适当补饲精料,增加营养,提高抗病能力,不让羊采食冰冻草,防寒,防止感冒。   (4)发现可疑病羊,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隔离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方法

    绵羊巴氏杆菌病又名绵羊出血性败血症,多发生于幼龄羊和羔羊,山羊不易感染,特征为全身组织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巴氏杆菌常存在于健康羊的呼吸道内,故本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只有当羊只抵抗力下降时方可发病。 (2)降低羊只抵抗力的因素有:感冒;营养不良;长期运输加上密度过大、拥挤、闷热等;炎热夏季强驱羊群,或羔羊向丰盛牧场转移;患有其他疾病;注射疫苗等。 (3)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临床诊断】 (l)最急性:羊无特殊症状,常突然死亡。 (2)急性:体温41℃,食欲减退,精神委顿,腹痛,肌肉震颤,呼吸困难,有蛋白尿。 (3)亚急性:病程1-3周。病羊衰弱,咳嗽,体温升高,消化紊乱。眼、鼻初流黏液性液体,后变为脓性。除此以外,尚有急性肺炎、胸膜肺炎或肠炎症状。若有肠炎,排泄物初为绿色渐成深红色,恶臭。唇黏膜发生溃疡,间有龋齿。病羊消瘦,不久即死亡。 (4)慢性:病羊咳嗽频繁,气喘。眼、鼻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渐变消瘦。腕关节及肘关节肿胀,蹄子有脓性炎症,故常有跛行症状。病羊食欲减少或完全消失,体重显著减轻。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消除诱因,增强羊只抵抗力;隔离病羊,及时治疗,全面消毒。 【预防接种】常发病地区及受威胁区,应定期注射出血性败血病菌苗。拉运羊只时,要提前两周注射此菌苗;若急运时,可以注射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 【治疗】对病羊或可疑羊,均应用下列之一药物进行治疗。磺胺嘧啶钠0l克/千克体重,静注,2次/天;20%磺胺噻唑钠,20-30毫升/次,静注或每日按0.1-02克/千克体重,分4次内服,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链霉紊和土霉素05-l克/次,肌注,2次/天。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早期注射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24小时如不见好转,可重复注射一次。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本病应与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败血症相区别,后者剖检可见脾脏明显肿大,且通过实验室检查可找到以成双排列为特征的肺炎链球菌。
  • 羊破伤风怎么治疗?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所引起,破伤风梭菌能形成芽孢和产生很强的毒素。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它较广泛地存在卫生状态不良的环境中。   病因   主要是由于皮肤有各种创伤,病菌乘虚而入。这些创伤多在去势、剪毛、断脐或角逐受伤与意外伤害时形成。   诊断要点   牙关紧闭,流涎吐沫,饮食、吞咽困难,轻度膨胀,尾直,四肢僵硬,不能屈曲。音响及遇刺激则全身痉挛、角弓反张,卧地不起,病死率高。   治疗   (1) 早期用破伤风抗毒素,第一次用10万~20万IU皮下肌注(小羔羊用2万~5万IU),每天1次,连用2~3次。   (2) 5%碳酸氢钠20~100ml, 糖盐水500 ml, 50%葡萄糖50~100ml, 40%乌洛托品10 ~ 20ml, 静注。   (3) 25%硫酸镁5~ 30ml皮注,12 小时1次。
  • 出生的犊牛,需要打什么疫苗?

    1、第2号炭疽芽孢苗   肉牛炭疽病不论大小均皮下注射1毫升或皮内注射0.2毫升2~8℃干燥冷暗处,有效期2年注射后14天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1年。   2、无毒炭疽芽孢苗   肉牛炭疽病1岁以上肉牛皮下注射1毫升,1岁以下0.5毫升2~8℃干燥冷暗处,有效期2年注射后14天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1年。   3、肉牛气肿疽灭活疫苗   肉牛气肿疽病不论大小均皮下注射5毫升,6月龄内牛犊在满6个月时再注射1次2~8℃干燥冷暗处,有效期2年注射后14天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1年。   4、肉牛巴氏杆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灭活疫苗   体重100千克以下者,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者6毫升2~8℃干燥冷暗处,有效期1年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   5、布鲁菌19号活菌苗   肉牛布鲁菌病6~8月龄皮下注射5毫升湿苗2~8℃,有效期45天;冻干苗0~8℃,有效期1年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7年。   6、布鲁菌2号弱毒疫苗   牛布鲁菌病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液体苗0~8℃,有效期45天;冻干苗0~8℃,有效期1年免疫期1年。   7、布鲁菌5号苗   肉牛布鲁菌病皮下或肌肉注射2.5毫升,气雾免疫时每头肉牛室内量为250亿活菌(25毫升)2~8℃,有效期1年免疫期1年。 8、破伤风明矾沉淀类毒素   肉牛破伤风成年牛1毫升,1岁以下0.5毫升,颈中央上1/3处皮下注射2~8℃冷暗处,保存有效期3年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9、魏氏梭菌联合苗   牛肉毒梭菌中毒皮下注射1.5~2毫升2~8℃,有效期1年注射后1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10、肉毒梭菌(C型)灭活苗   牛肉毒梭菌中毒皮下注射,常规苗每头10毫升,透析苗每头2.5毫升2~8℃,有效期3年,不可冻结免疫期1年。   11.肉牛流行热   成年肉牛4毫升,6月龄以下牛犊2毫升,颈部皮下注射(3周后再注射一次)2~8℃,有效期4个月注射后1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 羊佝偻病治疗与诊断要点

    佝偻病是羔羊在生长期,因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骨变形性疾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羊佝偻病治疗与诊断要点。 一、诊断要点 【发病原因】主要见于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不够及紫外线照射不足,以致羔羊体内维生素d缺乏。哺乳仔羊的奶最不足,断奶后饲料太单一等;孕羊和哺乳羊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羊只消化障碍,营养不良等。内分泌腺(如甲状旁腺及胸腺)的机能障碍,影响了钙的代谢。 【临床诊断】轻者表现生长迟缓,异嗜;喜卧,卧地起屯缓慢,跛行,行走摇摆,四肢负重困难。触诊关节有疼痛反应。病程稍长则关节肿胀,以腕、球关节较明显;长骨弯曲,足的姿势改变。病程后期逐渐贫血和消瘦,常以腕关节着地爬行,后躯起立困难,重者卧地不起。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母羊的饲养,重视矿物质平衡,延长羔羊日光浴。病后及时治疗。 【治疗】维生素ad注射液3毫升/次,肌注,2-3天一次;精制鱼肝油5毫升/天,口服,每周2次。补充钙制剂,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溶液5-10毫升;也可肌注维丁胶性钙2毫升,每周一次,连用3次。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应注意与出生畸形和外伤性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相区别。畸形一出牛就可发现;外伤性疾病常突然发生运动失调或神经症状,易区别。
  • 牛附红体病治疗技术分析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体引起的,涉及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各科的慢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称为“百病之源”。本病以贫血、消瘦、虚弱、异嗜、拉稀,夏季发热为特征。在黄牛、肉牛以阴性经过为主,奶牛则凼妊娠、泌乳、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以及子官炎、乳房炎等应激因素,而呈现临床症状。低产奶牛临诊症状较少,除非在其他因素应激条件下才表现症状。 牛附红体病的流行特点 (1)黄牛、肉牛、奶牛均可感染本病,无性别、年龄差异。 (2)垂直感染的新生犊牛,夏季以体温升高和喘息为主。 (3)黄牛、肉牛常无临诊症状,呈阴性感染。 (4)高产奶牛受到各种因素应激,即可表现阳性反应。 (5)发病不受季节影响,一旦感染,任何季节受到应激均可发病。 牛附红体病的临床诊断 (1)患牛易疲乏,依绳或抵槽而睡,鼻流稀薄清亮、黏的鼻汁,长期腹泻,多不愿吃料或不愿吃草,有吃土喝尿等异嗜,贫血,消瘦,易患褥疮和蹄病。 (2)高产奶牛产后45天左右,奶产量突然大副下降,并开始排稀、异嗜,产后长期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及数日不排卵。有的个体卧地后从阴门中流出清亮液体,无黏性。此类牛直肠检查,子宫复旧不充分,缺乏健康牛的硬挺感。官腔内有少量积液,冲洗子宫回流液内有絮状漂浮物。 (3)乳腺浮肿,尤其底部明显,挤奶困难,乳汁呈酒精阳性。产奶量达不到预产量,有些头胎牛高峰期日产30千克,第二胎、第三胎不升反降。 牛附红体病的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杀灭蚊蝇,预产期前三周左右,泌乳高峰期适当药物保健性调理。 【治疗】以驱杀附红体为主,辅以补糖、补充维生素、中和体内酸性状态、驱酮保肝的综合治疗。 处方:10%葡萄糖1000-1500毫升,10%樟脑磺酸钠30-40毫升,20%硼葡萄糖酸钙80-100毫升,维生素b1克,维生素b25毫克,利凡诺0.6-1.0克,维生素c5-10克,5%碳酸氢钠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连用3-4天,每天一次。酮病康(氰钻胺)30-50毫升,肌注隔2-3天再重复一次。另外,也可选用三氮红、红引杀、长效土霉素等。这些药物都说治附红体,然而用药后再检查血液,附红体的感染并不见明显减少。 从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观察,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具有改善食欲、提高奶产量、消除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
  • 牛炭疽病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牛炭疽病的症状表现颇多,其病变特点是局部突发肿胀,初热痛,后凉,而后无痛,最后形成楔形坏死(即疔);脾脏显著肿大,皮下结缔组织及浆膜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状,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 牛炭疽病的流行特点 (1)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处于菌血症时,可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流出的血液等途径排菌。若病尸处理不当,便可引起环境污染。 (2)采食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的机会最多;通过吸入被污染的尘埃,也可经过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引起感染,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 (3)在流行地区,往往在干旱多雨,尤其是洪水暴发、大范围积涝时,引起本病的暴发。 牛炭疽病的临床诊断 牛属本病的极易感动物之一,一般潜伏期1-5天,临床表现不一,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l)最急性型:病牛外表看不出症状突然倒地,全身战栗、抽动,昏迷、磨牙、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血液,数分钟内窒息而死。 (2)急性型:病牛体温突然升高至42℃,惊恐不安,前冲后撤,双眼圆睁,目光凝视,吼叫,踢腹,很快虚弱。此时眼结膜发绀,呼吸困难,起初里急后重,很快粪中带有胶冻状黏膜,有时带血;尿呈暗红,有时混有血液;乳牛奶减少并带血丝;孕牛流产。一般1-2天死亡,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 (3)亚急性型:也称局限型炭疽。病牛在腹肋、胸前、乳房、阴门、肛门、颈部、咽部等处突然发生硬肿。初期有热痛,数小时后疼痛消失,肿胀外表变凉。此时患牛表现出热性病的全部症状,体温升至41-42℃,精神沉郁,黏膜发绀,心跳加快,呼吸迫促,粪便中带有黏膜和血液。数日后肿胀局部发生坏死,尤其在皮薄部位,坏死表皮易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病灶呈现暗紫色坏死组织,但无脓汁产生。如未引起败血症,病程可达7-10天。 牛炭疽病的治疗方法 (l)对确诊患畜隔离条件下用青霉素治疗,症状消除后继续用药3天。 (2)对同群畜逐头测温,体温升高的可疑患畜,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二者同时用效果更佳,连续用药3天以上。 (3)经初步处理后,密切观察,如15天内未发生新病例,可解除封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