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的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是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菌群失调,异常发酵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综合症。其临床特征为厌食,瘤胃蠕动力减弱,反刍减少。本病主要发生牛、羊,特别是舍饲的发病率较高,占前胃疾病75%。严重影响牛羊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给养牛(羊)业带极大的危害。 (一)临床症状 急性前胃弛缓,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减少甚至停止,咀嚼无力,嗳气增多,瘤蠕动暗减弱。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正常。慢性的病畜,逐渐消瘦,全身衰弱无力,皱毛粗乱,鼻镜干燥,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最后因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 瘤胃和瓣胃胀满,皱胃下垂,内容物干燥。瘤胃和瓣胃粘膜有出血班。 (三)诊断要点 根据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异常,前胃蠕动减易,消化功能发生障碍。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 (四)预防与治疗 1、加强饲营理,注意饲料保营,饲料的多样化,不要随意更换饲料。 2、食欲旺注射液,牛每头每次10-30毫升,羊每头每次5-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3、清热健胃散,牛每头每次50-100克,羊每头每次20-50克,拌入饲料中口服或灌服。
  • 怀孕母牛的4点分娩征兆

    正常情况下,母牛经过280天左右的妊娠期就会分娩。分娩前期母牛的生殖器官及其骨盆部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母牛的精神状态和全身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以适应排出胎儿和哺育新生犊牛的需要。掌握母牛分娩预兆,可以预测分娩的时间,以便做好接产和产后护理工作。母牛分娩的预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乳房膨大 母牛乳房在产前15天左右开始膨大,乳房发育迅速,差不多比原来大一倍,在临产前2~3天,乳房肿胀,皮肤紧绷,乳头基部红肿,乳头变粗,临产前可以从前两个乳头中挤出黏稠、淡黄色的液汁。当能挤出乳白色的乳汁时,再等1~2天就会产犊了。 (2) 外阴部肿胀 怀孕后期,母牛的阴唇逐渐肿胀、变得柔软且皱褶展平。产犊前1~2天,透明的黏液流出阴门。 (3)骨盆变化 分娩前10天左右,母牛骨盆部的韧带变得松弛、柔软,尾根两边塌陷,以适于胎儿通过。分娩前1~2天,骨盆韧带充分软化,尾根两侧肌肉明显塌陷,触摸骨盆两侧很柔软。用手握住尾根上下运动时,会明显感到尾根与腱骨容易上下活动。 (4)母牛表现不安 母牛产前,时起时卧,不断回头顾腹,来回走动,频频排尿。此时应做好接产准备。
  • 养牛饮水的注意事项

    对牛来说,每天饮水量约占体重的5%-6%,饮水量受气温、湿度、乳量、饲料中的水分等影响很大,要养牛须做到科学饮水。 饲料、泌乳、温度等对水的影响 1、温度 干物质摄取量在温度适当,不受炎热应激因素干扰时,牛每摄取普通干物质1公斤需消耗3-4公斤水,饮水量与摄取干物质量成正比。炎热可使水的消耗量增加到体重的12%。在低温情况下,牛每吃1公斤干物质需要水3.1公斤。气温上升,当然需水量也增加,在高温情况下可增加到5.2公斤。育肥牛冬季每天饮水量为15公斤,夏季增加到25公斤。温度低时体表散发水分减少,因此水的需要量也相应减少。 2、饲料成分 饲料里水分高,饮水量就减少。饲料的水分含量:青草约85%,青贮饲料约60%-75%以上,精饲料85%-15%,放牧时水的需要量要比实际多50%,草的质量和天气对需水量影响很大。另外,体内水的需求还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代谢有关。蛋白质丰富的饲料,饮水量就多,含盐分高的饲料,由粪尿中排出的水分就多,因而饮水量也相应增加。 3、泌乳、妊娠 牛乳中85%-87%是水,水的消耗量与牛乳成正比。泌乳牛吃干物质多,饮水量就相应增加,往乳汁送去的水分也多。在常温下,每产乳10公斤需要水30公斤,随气温上升每产乳10公斤,水的需求量增为40公斤。 水质要求 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水质好坏决定于溶解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牛的饮用水应符合人的饮用标准。 1、要求水源水质良好 最好饮用自来水,对深水井、河水要经沉淀、消毒后再饮用,有污染的水禁用。 2、水质要符合饮用标准 大肠杆菌数不要超过10个/升,pH值在7.0-8.5之间,并应经常对饮用水进行监测,硬度过大的饮水可采用饮凉开水的办法降低硬度,高氟地区可在饮水中加入硫酸铝、氢氧化镁来降低水中氟量。 3、要求饮用水器具卫生 牛的饮水器具要每天按时刷洗,每周定期消毒。夏季温度高,微生物易滋生,水质易变坏,更要注意清洁卫生,特别是运动场上的水槽,要注意清洗和消毒,随时更换新水,保持清洁卫生。 4、要注意科学饮水 冬季保证喝上温水,水温一般不低于10-12℃,夏季要饮凉水,或在饮水中添加些抗热应激的药物,如:小苏打、维生素C等,以缓解热应激 5、要求饮水充足 养殖场可在牛舍内安装自动饮水器,让牛随时喝到水。如定时供水,每日饮3-4次,夏季可增至5-6次。 6、要重视产后饮水 产后应及时供给温热的麸皮、红糖水,以补充牛体内流失的水分,维持牛体健康,防止产后便秘。
  • 孕羊冬季该怎么管理

    一、饲养应满足营养需要。冬季对停止产奶的怀孕羊,要特别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身体尚未成熟而怀孕的母羊,需要偏料偏草、精心喂养。母羊在怀孕期的前3个月(为怀孕前期)胎儿发育较慢,所需养分不太多,除放牧外,视牧场情况而做少量补饲,要求母羊保持良好的膘情。饲喂应以优质干类饲料为主,能适当配合少量青绿(青贮)饲料最好。怀孕后期,胎儿需要母体供给大量的营养,因此要逐渐增喂些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丰富的精料和多汁饲料,建议补充饲喂占体重1.5-3%营养结构合理的精料。母羊在怀孕后期的2个月中,胎儿生长很快,羔羊90%的出生重是在此期形成的,此时母羊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增加了40%~60%,对钙和磷的需要增加了1~2倍。但至产羔前5天应控制精料用量。在母羊怀孕后期补饲,要注意蛋白质、钙、磷的补充有条件的羊场可用可以大饲料厂推荐的日粮配制组方(譬如农博力尔集团)。能量水平不宜过高,不要把母羊养得过肥,以免引起难产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二、管理要保证细心周到。 入冬前不仅要维修好圈舍,还要做到“一暖、二干、三不、四勤”。“一暖”是保证羊舍温暖,防止贼风入侵。“二干”是保持圈舍干净卫生、干燥清洁、通风良好。“三不”是圈舍不进贼风、不漏雨雪水、不潮湿。“四勤”是圈舍勤垫草、勤换草、勤打扫、勤除粪。严禁踢打、惊吓母羊,并防止拥挤、滑跌,严防跳崖、跑沟,最好在较平坦的牧场上放牧。防止与其它羊或其它动物相斗或互相挤压。如无大风雪,应每天坚持适量运动或放牧。运动时要注意不能走得太快,要选择平坦的地方运动,不要走陡坡和跨沟越壕。并且与公羊分开,以防强配。不要打冷鞭,以免惊羊。孕后两个月应停止挤奶,以保证母羊体质健壮和胎儿发育良好。 三、防疾病防流产应从增强怀孕羊体质和对疾病的抵抗病能力入手,切实搞好饲养管理。坚持搞好消毒防疫工作,羊舍饲槽要定时定期消毒;放牧时严禁母羊受惊猛跑;饲喂时严禁喂发霉变质、酸度大、冰冻和有毒的饲料;饮水时不饮冷水和脏水,更不能空腹饮水。平时注意天气变化,防止突然大风和寒流使怀孕羊患病。日常要注意观察孕羊精神、饮食,行动和排泄粪便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治疗。要注意保胎,出牧、归牧、饮水、补饲都要慢而稳,对有早期流产症状的孕羊,可注射黄体酮1.0~3.0毫升,每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 肉羊养殖需要注意做好防病措施

    由于养羊户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但养羊户发展过程中还得注意羊病的防控。 1、把好羊只引进关,杜绝病原入侵。 (1)规模羊场坚持自繁自养,选好种羊,不从外地引进羊只,防止病原入侵;(2)若从外地引进羊只,一定要到非疫区引进,要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合格。并在运抵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确认为健康者,经驱虫、消毒后再混群饲养。 2、加强肉羊饲养管理,提高山羊的抗病力。 根据羊只生长阶段,供给不同配方日粮,保证营养全价,保证生长需要。供给充足的饲草和清洁饮水,补足维生素和所需钙、磷等元素,不能饲喂霉变饲草。保持羊舍的通风、透光、保温,保持清洁干燥。粪便等污物及时清理,同时做好灭蚊、蝇、虫、鼠等工作,注重环境卫生,提高羊只的抗病能力。 3、肉羊做好计划免疫。 养羊户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特别是常发的梭菌病、羊痘、口蹄疫等疾病,必须立足于用疫苗预防。其他疫苗的使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并在兽医指导下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规范操作。 4、肉羊正确用药,定期驱虫。 羊只易患疾病很多,包括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等等。羊要定期驱虫,要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类驱虫药如伊维菌素等,既能去除体内线虫,又能防治体外寄生虫。 5、定期消毒,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中病原菌数量。 羊只发病,与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有关。经常消毒,可以将病原菌数量控制在发病阈以下,是羊场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必须持之以恒。
  • 圈养羊技术要求

    农村平原地区农民如将羊只圈养,可解决日益突出的农牧矛盾,又可开辟饲草资源,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圈养羊与放牧相比,羊只生长快、出肉率较高、经济效益好。经实践探索,可采取如下养羊技术。 一、建造舒适的圈舍羊舍可建成单坡敞棚式或全封闭式。单坡敞棚式一般后墙高度为1.8米、棚顶倾斜度为15度,全封闭式墙高2.3-2.5米、门宽1.5-2米。羊舍地面高出舍外地面20-30厘米,铺成斜坡以利排水。一般成年羊每只约占面积1.5-2平方米;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舍内要保持干燥、通风,尽量做到冬暖夏凉,舍外设运动场,面积约为羊舍面积的2倍。可让羊在运动场上自由活动,采食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同时栏舍空气状况也可恢复。 二、备足草料草料的准备和调制是圈羊成功的决窍。饲草的加工采取以下2种办法: (1)秸秆青贮。将采收后的玉米秸秆割倒晾晒1天,铡成0.5-2厘米的小节后青贮。 (2)微生物发酵。利用“百宝利”或em菌发酵菌种,喷湿拌均粉碎好的农作物秸秆或农副产品,如麦秸、玉米秸、花生秧、花生壳、玉米芯粉等,装入缸、桶或塑料袋内封存,经厌氧发酵后即可食用。 三、加强饲养管理一是设计好食槽水槽,控制羊践踏草料和弄脏饮水,提高草料利用率;同时大小羊、公母羊分开饲养。二是饲喂方式。将青贮玉米秸或发酵饲料放入饲槽中让羊自由采食,喂食应少量多次,每天4次,使羊吃“4个饱”。水槽中不能断水,注意每天换水。同时按照羊只不同生长阶段配置精料适当补充,一般育肥羊秸秆饲草与精料比例为4∶1、妊娠羊5∶1、种公羊4∶1。
  • 冬季养羊技术四个要点

    冬季饲养山羊任务繁重,养羊技术难度大,稍不注意,往往造成山羊大批死亡。其中保膘、保畜、保胎又是饲养的中心任务。一般冬季养羊技术要注意抓好以下四个技术要点。 一、养羊技术之合理放牧饲养: 冬季放牧一般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水源较好的阳坡低凹处。初冬,一部分牧草还未枯死。这时要抓紧放牧,迟放早归,注意抓住晴天中午暖和的时间放牧,让山羊尽量多采食一些青草,但不要让山羊吃到霜冻的草和喝冰水。这段时间若山羊不能吃饱,回栏后要进行补饲,到了深冬季节,应将山羊收回进行舍饲。 二、养羊技术之精心舍饲: 冬季气候寒冷,山羊体热消耗大,加上绝大部分母羊处于妊娠阶段,所以要特别注意加强饲养管理,除保证山羊青干草和秸秆类饲料外,还要补给山羊黄豆、玉米、麦麸等精饲料,并注意栏内干燥保暖。为了增加羊的运动,应让羊在栏内设置的土堆或木制高台上吃草,晴天还应让羊外出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度冬活力。 三、养羊技术之抓好保胎和冬配: 冬季绝大多数母羊处于妊娠期,所以必须注意抓好保胎工作,公母羊要分开饲养。放牧时不要让妊娠母羊吃到霜冻和有冰雪的草,防止因打架、冲撞、挤压、跌倒而引起流产。多给母羊喂精饲料和加盐后的温水,并注意抓好空怀母羊的配种工作,以增加经济效益。 四、养羊技术之抓好栏舍卫生和疫病防治: 山羊厌潮湿,怕贼风。所以冬季栏舍要避风,干燥,要随时保证山羊体表清洁卫生,同时要抓好山羊防病灭病工作,经常对粪便进行生物熟处理。搞好山羊疾病的防治和驱虫工作,特别要抓好羊痢疾,大肠杆菌病,羊链球菌病以及感冒等病的防治,并经常用驱虫药对山羊进行预防性驱虫,确保羊体健壮,抵抗寒冬侵袭。
  • 羊中暑症状及预防

    日射病和热射病是夏季养羊中常见的病症,日射病是由于烈日直晒头部所致,热射病是由于外界温度过高所致。 羊中暑病害防治: (1)羊中暑病因: 日射病是由于烈日直晒头部,使头部过热,引起大脑及脑膜充血所致。热射病是由于外界温度过高,羊舍内潮湿、闷热、拥挤、狭小,或车船运动时通风不良,热在体内蓄积所致。 (2)羊中暑症状: 病羊初期表现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步态不稳,摇晃不定,心跳亢进。脉搏快速而弱,呼吸次数增多,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可视黏膜潮红,肌肉震颤,全身出汗;有的在发病后出现兴奋状态。后期常因虚脱而卧地不起,或突然倒地不动,呈昏迷状态,最后因心脏麻痹发生死亡。 (3)羊中暑预防: 夏季要做好羊舍的防暑降温工作,严禁中午放牧,午间休息时到阴凉处或树阴下,要保证充足的饮水。
  • 影响牛的发情的几个因素

    1、品种 不同品种的牛或相同品种不同的牛,初情期的早晚及发情的表现不同。如奶用小型品种娟姗牛初情年龄为8月龄,而更赛牛和荷斯坦牛为11月龄;肉用牛品种初情期的年龄往往比乳用品种为迟;母水牛初情期更迟,一般约为13-18个月;母牦牛的初情期平均为24个月。 2、自然因素 母牛发情持续时间长短亦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季节,母牛发情持续期要比其它季节短。在炎热的夏季,除卵巢黄体正常分泌孕酮外,还从母牛的肾上腺皮质部分泌孕酮,导致发情持续期缩短。 3、营养水平 是影响家畜初情期和发情表现的非常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对母牛发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因营养水平的变化所致。一般情况下,良好的饲养水平可以增加牛的生长速度,提早牛的性成熟,也可以加强牛的发情表现。 牛的体重变化与初情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牛的健康生长,有利于牛的性成熟。 在牛自然采食的饲料中,可能含有一些物质,影响牛的初情期和经产牛的再发情。 4、生产水平和管理方式 母牛的发情表现与生产性能有关,肉用牛性表现往往没有乳用牛明显,而产奶量高的奶牛个体,其发情表现有时也没有其它牛明显。其原因可能与高产奶牛产奶代谢功能的旺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发情有关的生殖内分泌作用所致。 过度肥胖的牛,发情特征往往不明显,可能与激素分泌亦有关。因此,在生产上,应避免母牛产后恢复发情的时间间隔与牛饲养管理措施有关。例如,高产奶牛可较低产奶牛约延长9天才出现发情,每天挤奶或哺乳次数越多,间隔越长。
  • 羔羊缺奶的补饲妙法

    羔羊生下来后常因无奶或少奶而发生死亡,这给养殖场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无奶的羔羊可用鲜鸡蛋、鱼肝油、食盐三种物品,与开水兑到一起搅拌均匀饲喂。对于少奶的羔羊,可用挤下的羊奶与以上物品混合饲喂,效果更好。 具体方法为:鲜鸡蛋1个、鱼肝油4毫升或1粒、食盐2克、开水100毫升,把鲜鸡蛋、鱼肝油、食盐共入一杯,冲入开水搅拌均匀、待凉至38℃~40℃时即可喂给羔羊。 出生后7天内的羔羊、每日应补喂4~6次、每次50毫升,或者是每日喂量为初生重的1/5~1/4、以后逐日增加。至出生后第8天、喂量可增加到0.8~1公斤。随着羔羊不断长大,15天左右开始训练吃草吃料并可逐渐减去鱼肝油。1个月后逐步减少喂量,增加补饲草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