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口疮的症状和治疗

    症状:      主要在上唇周围的口腔粘膜部,其他部位极少,先发生一些绿豆大、黄豆大的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再形成水疱或脓疱,其溃疡面有黄色或棕褐色渗出液,最后成黑褐色结痂,痂硬易破而表面出血,痂皮经过一周后脱落而痊愈。重症者,往往蔓延至唇内侧、齿龈、舌、口腔粘膜等部位,也有极少感染到喉部与肺部的,此时呼吸就更加困难,体质衰弱,不能采食而饿死。  治疗:  1、用1%—2%高锰酸钾冲洗患部,之后再擦碘甘油。 2、涂擦青霉素软膏或5%土霉素软膏,其中加呋喃西林,每天1—2次。 3、病的初期可以用白酒蜂蜜混合涂患部,也可用淡盐水冲洗净,然后用大蒜汁(大蒜捣烂取汁或用低度白酒浸泡大蒜1—2天,渣去掉留汁)每天两次涂之。 4、中草药可用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孩儿茶等份,共研细末,撒在患部。冰硼散:冰片一钱、硼砂五钱、元明粉一两、朱砂二钱。共研细末、撒在患部。 5、患有病的羔羊要隔离,及时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交互治疗。  接种步骤:  将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克、磨成细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毫升,再加适量的青霉素,即为制成的接种苗,3—5天后即可应用。在羔羊的尾根部腹侧光滑无毛处消毒,然后用针头刮损表面皮,涂上疫苗,1—2天后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两天后有部分变水疱、脓疱,4—5天后脓疱变小,部分开始结痂,一周后基本复原,一般免疫期为一年。  如何预防  1、保护羔羊的口腔粘膜不发生外伤,喂羔羊一些青嫩草和熟料,不要喂带刺的青绿植物。 2、新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两周以上,未发现异常的可入群。 3、羊棚和工具要经常消毒,可用百毒杀、20%草木灰、2%苛性钠(烧碱)、10%石灰乳等等。
  • 羔羊白肌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羔羊的养殖在养羊过程当中特别重要,也是容易出现疾病的时期,我们要根据它的生长特点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羔羊白肌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羔羊白肌病的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缺乏或不足,或饲料内钴、锌、银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而影响动物对硒的吸收。当饲料、饲草内硒的含量低于千万分之一时,就可发生硒缺乏症。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当饲料保存条件不好,高温、湿度过大、淋雨或暴晒,以及存放过久,酸败变质,则维生素E很容易被分解破坏。在缺硒地区,羔羊发病率很高。由于羊机体内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使正常生理性脂肪发生过度氧化,细胞组织的自由基受到损害,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坏死,并可钙化。病变可波及全身,但以骨骼肌、心肌受损最为严重,可引起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肌坏死。 二、羔羊白肌病的症状 以骨骼肌、心肌发生变性为主要特征。病变部位肌肉色淡,像煮过似的,甚至苍白,故得名白肌病。多呈地方性流行,3~5周龄的羔羊最易患病,死亡率有时高达60%.生长发育越快的羔羊,越容易发病,且死亡越快。 羔羊白肌病按其病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 1、急性型:病羊常突然死亡。 2、亚急性型:病羊精神沉郁,背腰发硬,步样强拘,后躯摇晃,后期常卧地不起。臀部肿胀,触感较硬。呼吸加快,脉搏增数,羔羊每分钟可达120次。初期心搏动增强,以后心搏动减弱,并出现心律失常。 3、慢性型:病羊运动缓慢,步样不稳,喜卧。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异嗜现象。被毛粗乱,缺乏光泽,黏膜黄白色,腹泻,多尿。脉搏增数,呼吸加快。 三、羔羊白肌病的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羔羊,心肌柔软扩张、横径变宽,心壁变薄,质地脆弱,心外膜、心内膜有斑块或条束(粗白线)样灰白或苍白色病灶,有的病变可扩展到室中隔和乳头肌;臂部、股部、肩背部、胸部、肋间等部肌肉呈灰白、灰黄或苍白色线条状,肌肉粗糙、缺乏光泽、呈鱼肉样外观或水煮过样,两侧对称;有的病变部位可见点状出血和水肿等。 四、羔羊白肌病的诊断方法 初诊可根据病羔羊表现精神不振,运动无力,站立困难,卧地不愿起立;有的呈现强直性痉挛状态,随即出现麻痹、死亡前昏迷、呼吸困难;有的羔羊病初不见异常,往往于剧烈运动或过度兴奋而突然死亡;该病常呈地方性同群发病,应用其他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经验诊断可抱起羔羊离地1米左右高度突然把羊放下,如果羔羊能够立即站起奔跑说明健康,如趴下慢慢站起说明可能患有白肌病。 根据上述临床检查,病理剖检见到的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呈鱼肉样外观,病变部位对称,可做出诊断。 五、羔羊白肌病的预防 1、在缺硒地区,对每年所生新羔羊于出生后20天,先用0.2%亚硒酸钠液,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间隔20天后再注射1.5毫升,注射开始日期最晚不得超过25日龄; 2、加强母羊饲养管理,供给豆科牧草,对怀孕母羊补给0.2%亚硒酸钠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剂量为4-6毫升,能预防新生羔羊白肌病。 六、羔羊白肌病的防治 1、为预防大群羔羊发生白肌病,在饲料中混入含硒丰富的复方微量元素添加剂。两群羔羊自饲喂后分别于7天和14天后再无新发病例出现。 2、病羔除按每千克体重饲喂0.4克含硒复方微量元素添加剂外,每只皮下注射0.1%亚硒酸钠液1毫升,肌注维生素B1,100毫克(1日2次),肌注25%安乃近2毫升(1日2次)以缓解症状。 3、为防止继发感染,肌注青霉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羔羊白肌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白肌病是羔羊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代谢病,是因母绵羊在妊娠和泌乳期间代谢性硒缺乏所引起,在养殖过程当中也比较容易出现,我们要重视。
  • 养牛常用的驱虫药

    驱虫药,亦称抗蠕虫药。根据临床应用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抗吸虫药及抗血吸虫药。要想提高抗虫效果,应根据不同动物和寄生虫种类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投药途径。 驱线虫药 常用的有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 抗绦虫药 常用的有氯硝柳胺、吡喹酮等。 抗吸虫药 常用的有硝氯酚、碘醚柳胺等。 广谱驱虫药 常用的有硫苯咪唑、丙硫咪唑等。对胃肠道的线虫、绦虫、吸虫等都有效。
  • 犊牛佝偻病的防治

    佝偻病是犊牛的多发病,主要是犊牛在生长发育期中,因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障碍而引起骨骼变形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夏秋季亦偶有发生,一般快速生长和刚刚断乳的犊牛发病率最高,也有是先天获得的。 1病状 犊牛发病后,主要表现异嗜癖,消化机能紊乱,跛行、喜卧地。站立时两前肢腕关节向外侧方凸出。呈内弧圈状弯曲,两后肢跗关节内收,呈“八”字形叉开,肋骨的胸骨肿大如串珠状,脊背隆起(拱背),行步时易滑跌。 2防治措施 主要是加强对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加强运动,延长放牧时间,舍饲母牛要经常喂给青绿饲料,饲料中加放适当钙质(如骨粉、石粉、乳酸钙、沉降碳酸钙等),此外也可将蛋壳、健康骨炒黄研末,掺入饲料内(一般比例为0.5%即可)喂母牛。对于哺乳犊牛则应随母牛适当运动,并有充足的光照。 3治疗方法 除加强改善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外,对患病犊牛须早发现早治疗,依病情轻重,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及时补给维生素D和钙质;若骨骼变形时,则采取骨矫正术;伴发消化不良时,应给予健胃助消化药治疗具体方法是:首先肌肉注射维生素D胶性钙注射液10毫升,同时拌料使用牛羊全能宝,每日1次,直至痊愈,轻者3天,重者10天左右可愈。 患犊骨骼变形时,用夹板绷带或石膏绷带加以矫正,7~10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拆除绷带。发生骨变形,采用此矫正术后,均可恢复正常。骨骼轻度变形,又伴随消化不良,在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灌服中药益智散加味(益智8克、白术8克、陈皮8克、甘草8克、焦三仙各5克、砂仁4克、枳壳8克、牡蛎10克、补骨脂10克、枸杞10克、川芎10克)。上药同研为末,装瓶备用,每次服10克,日服2次,开水冲服,连服3~5天,亦均痊愈。 犊牛佝偻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犊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维生素D供应不足,影响了体内对钙和磷元素的吸收。血液中钙和磷的平衡对促进骨骼的钙化起直接作用,故维生素D的不足,可引起骨的钙化不良或停止,钙磷的作用率降低,引起骨的变形,形成佝偻病。 在预防措施方面,调整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增加饲料营养,多喂富含维生素D、钙和磷的饲料,如青绿饲料,配合饲料(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等,并保持经常日晒,确保母牛的健康发育。另外慢性消化不良和体内寄生虫病均是犊牛发生佝偻病的诱因,应及早杜绝。 治疗中首先肌注或内服维生素D,以补体内维生素D的不足。这是治疗佝偻病的首要问题,同时拌料使用牛羊全能宝,使机体缺乏的物质很快得到补偿,使患犊早日康复,达到治疗之目的。
  • 羔羊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羔羊消化不良是哺乳期羔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消化代谢障碍,机体消瘦,不同程度地腹泻,该病多发生于1~3日龄的初生羔羊,哺乳前期的羔羊均可发生。下面谈谈羔羊消化不良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引起羔羊消化不良的原因:1、母羊妊娠期饲养管理粗放,特别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营养物质不足,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乳的质量。育肥用壮乐康。2、哺乳母羊和羔羊饲养管理不当。羔羊受害。羔羊人工哺乳不能定时、定量、定温。3、中毒性消化不良,多由单纯性消化不良转归而来。 羔羊消化不良表现的症状:1、单纯性消化不良,体温正常或稍低。轻微腹泻,粪便变稀。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变成灰黄色或灰绿色。其中混有气泡和黄白色的凝乳块,气味酸臭。肠间音响亮,腹胀,腹痛。心音亢进,心跳和呼吸加快。腹泻不止,严重时脱水,皮肤弹性降低,被毛无光。眼球塌陷,站立不稳,全身颤动。2、中毒性消化不良,病羔精神极度沉郁,眼光无神,食欲废绝,衰弱躺地不起,头颈后仰。体温升高,全身震颤或痉挛。严重时呈小样腹泻,粪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气味腐臭,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眼球塌陷,皮肤无弹性。心音变弱,节律不齐,脉微细弱,呼吸浅表。病后期体温下降。四肢及耳冰凉,直至昏迷而死亡。 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药物维护心脏血管机能,抑菌消炎,防止酸中毒;抑制胃肠的发酵和腐败,补充水分和电能质。管理上为饲喂青干草和胡萝卜。2、治疗方法。将病羊置于温暖干燥处禁食8~10小时,饮服畜禽口服电解质溶液。对羔羊应用油类或盐类缓泻剂以排除胃肠内容物,如灌服石蜡油30~50ml。 为了促进消化,可一次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g,稀盐酸5ml,加水1000ml混匀)10~30ml,或用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各0.5g,加水1次灌服,每日1次,连用数日。 为了防止肠道感染,特别是对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羔羊,可选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以每千克体重计算,链霉素20万IV,氯霉素25万~50万IV,新霉素25万IV,卡那霉素50mg,痢特灵50mg,任选其中一种灌服。或用磺胺首次量0.5g,维持量0.2g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脱水严重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5%碳酸氢钠50ml,10%樟脑磺酸钠3ml,混合静脉注射。中药可用泻速宁2号冲剂5g灌服,每日早晚各1次。参苓白术散10g,一次灌服。
  • 摩拉水牛食欲不振、肚胀气的治疗办法

    摩拉水牛是国外一个优秀的牛品种,它耐热、耐粗饲、适应力强等特点,5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其中广西地区有研究所,也是其主要的繁育基地,在我国众多地区也是很适宜养殖摩拉水牛的。摩拉水牛虽然不是产奶高手,但它的奶品质极高,在奶牛界享有胜誉,一牛两用,它们的产肉性能也很好的,深受养殖户们的喜爱。 养殖摩拉水牛,要进行合理配制饲料,品质差的粗饲料如麦秸、稻草等,可进行氨化或微贮处理,豆秸等质地较硬的饲草要用揉草机揉碎。精饲料的搭配要注意食盐、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添加,并使用质量信得过的添加剂。养牛需要消耗大量的粗饲料资源,其一般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秆或野生杂草,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不少养牛户便想到人工种植芋觅草、簧株草等。在给牛治疗、调理期间,可喂给现有的粗饲料,精饲料要逐渐增加。每次只能喂八成饱。秸秆经水淘后喂给,牛易采食和消化,并能除去杂质。经过氨化、微贮、青贮的秸秆不能进行水淘。对于饮水量少的牛,可将部分精饲料水煮,调成稀粥,诱使牛大量饮水。牛对干草的采食可不加限制,尽量让其多饮水,使其萎缩的胃肠道逐渐恢复正常。 在平日的饲养中,如果发现它们的食欲差,可能存在的原因很多,养殖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调理。首先进行驱虫。对于消瘦、食欲不振的牛,首先要驱虫。用0.1%的畜卫佳(每公斤体重用0.3克)和丙硫苯咪唑(每10公斤体重用1毫升)同时给药,可驱除牛体内的线虫、蠕虫、吸虫、绦虫等,7天以后再重复用畜卫佳1次,还可以驱除体表寄生虫。在饲料中加入瘤胃素,不但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还具有明显的抗球虫病作用。 在平日如果发现牛的肚子胀气,一般这种情况叫“瘤胃鼓气”,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主要原因是牛突然一次吃了大量幼嫩多汁的青草,尤其是苜蓿等豆科牧草。这些因过量而不能下移的青草,在瘤胃内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引起牛瘤胃急剧膨胀。病牛腹部增大,尤其是左肷部明显突出,严重时可高过脊背,按压有弹性,叩打呈鼓音。病牛精神苦闷,反刍停止,心音亢进,呼吸困难, 回头望腹,疝痛不安,最后瘤胃破裂而死亡。这种疾病的防治有以下措施:①夏秋用幼嫩青草喂牛时要掺些优质的干草。②用套管针穿刺瘤胃放出气体后,再向瘤胃内注入煤油50毫升或来苏儿20毫升。③烟叶面200克,水冲一次灌服。④小茴香100克,大蒜100克,陈醋250克,捣碎加醋一次灌服。
  • 羊脑炎陆续死亡 给羊打针什么部位最合适?

    一、山羊脑炎陆续死亡 我是云南的,我家里养了100多支山羊,出现脑炎陆陆续续已经死了40来只,该怎么办? 解答: 一、把病羊隔离。抽脑脊液化验,搞清楚病原。 二、治疗: 1.将病羊放置在宽敞、通风、安静的畜舍中,多铺垫草,减少应激因素。 2、降低颅内压:放血500ml左右或静脉注射20%甘露醇,按1-2克/公斤体重。 3、镇静安神:2.5%盐酸氯丙嗪2-4ml. 4、消炎解毒:肌注氯霉素、磺胺、四环素、或青霉素和链霉素。 5、强心利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小剂量多次静注;同时用安钠咖,氨茶碱皮下注射。 6、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循环:静注ATP和辅酶A;加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B1。 7、清肠消导,防腐止酵,减少腐产物吸收。口服硫酸钠并给予复合维生素B。 二、羊打针什么部位最合适? 解答:1、看你注射啥了,静脉注射脖子,皮下注射脖子,肌肉注射屁股 2、羊打针部位; 1,肌肉注射一般在颈部两侧。 2,静脉注射一般在两侧颈静脉。 3,皮下注射一般在肘后或股内侧。 总结: 希望这些知识帮得到大家,也欢迎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谢谢! 本文转自头条号,不代表牛羊之家观点。
  • 羊腹部膨胀症状的几种疾病

    绵羊快疫 由腐败梭菌通过消化道或伤口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死前痉挛、腹痛、膨胀,结膜充血。尸体极度膨胀,迅速腐败,天然孔排出带血的分泌物,黏膜发紫,皮下组织水肿性浸润。 瘤胃积食 本病主要是大量采食饲草料所致,舍饲羊多发。临床表现为瘤胃充满而坚实,左侧腹胁部膨胀,瘤胃收缩力量减弱,频率减少,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废绝,反刍停止,轻度腹痛,便秘或轻度腹泻。 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是前胃神经肌肉感受性降低,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迟滞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综合征,主要由于饲料品质不良或饲养管理粗放所致。病羊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缓慢,瘤胃蠕动微弱,体温、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轻度瘤胃臌气,便秘,粪便色黑而硬。病程较长时全身症状逐步恶化。 皱胃阻塞 本病主要是草料在瘤胃内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使瘤胃体积迅速增大、过度膨胀并出现嗳气障碍,临床上分为泡沫性和非泡沫性臌气两种。病羊临床表况为急性发病迅速,腹部膨大,左侧更为明显,皮肤紧张,叩诊呈鼓音,呼吸困难,甚至张口伸舌,黏膜发绀,食欲、反刍废绝,脉搏加快。严重者站立不稳,最后卧地不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瓣胃阻塞 本病主要是饲草料品质不良和饮水不足所致,也见于饲料中混有过多泥沙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初期表现前胃弛缓,瓣胃蠕动消失,可继发瘤胃臌气和瘤胃积食,逐渐脱水。排粪干少,后期排粪停止。触诊瓣胃区病羊疼痛不安,有时可在右侧肋骨弓下触摸到增大的瓣胃。病程较长可继发败血症,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全身衰竭而死亡。 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本病由混入饲草被误食的尖锐金属异物刺伤网胃壁所致,主要见于奶山羊。患羊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反刍缓慢或停止,行动谨慎,不愿急转弯或走下坡路,前胃弛缓。因慢性瘤胃臌气使腹围膨胀,触诊网胃区表现疼痛、呻吟。X线拍片可发现金属异物。 皱胃阻塞 皱胃阻塞是各种原因引起食物在皱胃内停滞,临床特征是前胃弛缓,皱胃扩张。病羊表现食欲减退,反刍停止,排粪减少,粪便干燥并附有粘液或血丝。右腹部皱胃扩张,瘤胃积液,全身脱水,触诊皱胃区坚硬、疼痛。 瘤胃酸中毒 本病是由于羊大量采食精料所致,以奶山羊和肥育羊多发。一般在采食后4~8小时发病,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废绝,瘤胃轻度膨胀,触诊松软,呼吸、脉搏加快,脱水、腹泻或排粪减少,有的出现蹄叶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逐渐恶化,呻吟、衰竭,卧地不起,最后昏迷而死亡。 皱胃变位 病羊主要发生皱胃左方变位,皱胃由腹中线偏右的正常位置经瘤胃腹囊与腹腔底壁间移位,并嵌留于腹腔左侧壁与瘤胃之间,奶山羊偶发。本病通常发生于产羔后1~2星期内的母羊,母羊食欲减退,拒食精料,瘤胃蠕动减弱,泌乳量减少,体重减轻。左肷窝前下方出现局限性凸起,触诊有气囊感觉,叩、听结合可发现一定范围的钢管音,冲击触诊有震水音。 肠变位 肠变位通常包括肠套叠、肠扭转、肠缠结及肠箝闭四种。特点是肠管的位置发生改变,同时伴有机械性闭塞,肠壁的血液循环受到严重破坏,表现剧烈的腹痛。该病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本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呈持续性严重腹痛,如摇尾、踢腹、起卧、犬坐、前肢下跪等,全身发抖,呻吟,食欲废绝,结膜充血,呼吸迫促,脉搏快而弱。因变位前方肠管积气常常导致腹围增大,肠蠕动音微弱或消失。后期因肠管麻痹,腹痛减轻,全身症状恶化,预后不良。 其他 棘球蚴严重感染时,病羊表现为慢性呼吸困难和咳嗽,侵害肝脏时叩诊浊音区扩大,有的肝脏体积极度增大时,可观察右侧腹部稍有膨大。腹膜炎主要是继发所致,见于创伤、腹腔或骨盆器官炎症、出血性败血症、炭疽及肝片吸虫等,病羊腹围增大,腹部僵硬、疼痛。尿路结石、尿素中毒、蓖麻中毒等,均可造成羊腹部膨胀的症状。
  • 羔羊腹泻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预防?

    随着养羊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养殖户越来越多,相应的饲养管理却没做好,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羔羊腹泻病作为一种常见病,给一些养羊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那么羔羊腹泻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该如何预防? 羔羊 一、发病症状表现 羔羊腹泻病有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轻度腹泻型、肠炎脱水型和神经系统型。这三种腹泻病症状表现不同,腹泻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 轻度腹泻型多发生于发病初期。以排出稀粪便为主要表现,粪便呈黄白色、具有酸臭气味;尾根被粪便污染;排粪时表现腹痛,体温正常,食欲无影响,精神较好。这种病例如治疗及时,治愈率较高,且痊愈后状况良好。 羔羊 肠炎脱水型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多发生于产羔中后期。以剧烈腹泻为特征,粪便稀如水样,呈黄绿色、恶臭;病羔失水,被毛粗乱,皮肤失去弹性,食欲不振,体力衰竭,口鼻冰凉,卧地不起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造成死亡。有些病例则痊愈后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若是饲养管理不当,或突然更换牧场,仍可能导致死亡。 神经系统型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步样蹒跚,倒地不起,口吐白沫,腹胀抽搐,腹痛呻吟;很少有腹泻症状,死前四肢滑动,呈游泳状。这种类型发病急,疗效差,死亡率非常高。 二、发病原因 羔羊腹泻有许多原因,初乳捕食不足、卫生条件差、应激反应过度等,都会造成羔羊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细菌入侵,最终导致羊羔腹泻。另外,饲料发霉变质、喂食时间不固定、喂食量不固定、饮用水不干净、居住环境保温性差、没有消毒等,也都是羊羔腹泻的原因。 三、防治 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特别要加强怀孕后期母羊的饲养管理,要储备充足的越冬度春饲草,营养要全面,使临产母羊膘肥体壮,奶水充足,所产羔羊体质健壮。 让羔羊及时吃上初乳,出生2天后母子分养,定期哺乳,防止饱饿不均,引起消化不良;合理配置羔羊饲料,及时给羔羊补饲,提高羔羊的免疫力。 羔羊 加强羊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羊舍卫生、保温、干燥、通风,做好疫苗接种,定期消毒和更换垫草;产羔前15天剪去母羊乳房部的毛,清除宿粪,用20%石灰乳涂刷厩舍墙壁、运动场、地面,并彻底消毒一次;产羔期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圈舍;产羔圈温度保持在5~10℃之间,产羔前将产圈进行一次维修,防止贼风灌入;羔羊初生体格小,抗病力差,要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治愈率愈高。
  • 4种急性羊病,1-2小时死亡!防治一定要及时

    养羊,肯定遇到过突然死亡,一开始症状不明显,突然死亡!这种情况绝大多数都是羊梭菌病毒引起的! 什么是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急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所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四种: 1. 羊快疫 2. 羊猝狙 3. 羊肠毒血症 4. 羊黑疫 这几种病病可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一、发病特点 绵羊梭菌病主要因绵羊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和饮水而感染。在正常情况下,梭菌在羊体消化道内繁殖比较缓慢,产生的毒素也很少,对羊体健康不构成损害,可长期存在于羊体消化道内,有的羊终生带菌而不发病。 但在不良外界诱因作用下,此类细菌会快速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羊发病而突然死亡。这类疫病多呈散发,常以个例出现,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春、秋季气候骤变之时和牧草青枯交替之际,死亡病例多见于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 二、症状与诊断 此类疫病都有突然发作,病程急促的特点。最急性型的往往看不到症状,就死于圈舍内或牧地上。 1、急性型的可见羊体痉挛、卧倒抽搐、四肢划动、肌肉颤抖、眼球转动、口吐白沫或磨牙流涎,多在2~4小时内死亡; 2、病程稍长一些的有时可见步态不稳、掉队离群、昏迷不食或者腹痛、腹胀、腹泻等,且羊只体温变化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可升至41.5℃,最后衰竭而静静地死掉; 死亡后的尸体腐败较快,可见腹部膨胀、被毛脱落、皮下淤血,胃肠粘膜脱落、肝肿大、胆汁充盈、胸腹腔有积液等。此类疫病的症状和剖检变化非常类似,典型病例可见以下不同: 1、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所致。其新鲜尸体可见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尤其是胃底及幽门附近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略低于周围的正常粘膜。肝表面触片实验室检查时,可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2、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刚死时肌肉表现正常,在8小时内肌间可出现血样液体或有气性裂孔,其体腔渗出液和脾抹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3、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死亡一段时间后,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象脑髓一样,稍加按压即可破碎,切面如泥,其肾脏涂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4、羊黑疫:由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使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肝坏死性变化明显,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界限清晰的不整圆形,直径约2~3厘米的坏死灶,其涂片可见有两端钝圆的粗大的梭菌。 三、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急性型病羊往往来不及救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试行对症疗法。如可给予免疫素预防,核苷酸治疗,强心剂、镇静剂和大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毫升,小羊50~80毫升。 (2)预防(防重于治!) 1、在本病多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一黑疫"五联苗(也就是“三联四防”)。在发病羊群中亦可紧急接种,具体方法按说明书使用。 2、对病死羊只不要随便剥皮剖检。应深埋或焚烧做无害化处理,特别是胃肠内容物,以防污染草场和圈舍场地。要把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草地放牧,有条件的可以换圈。对原有羊舍建筑物、用具、场地等用20%漂白粉或3~5%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只受寒感冒,避免采食冰冻饲料和饮水。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尤其在春秋牧草青黄交替之际。春天要少"抢青",尽量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天要少"抢茬",少喂精料和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饲料转换要逐渐过度。
回到顶部